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堂速写 >> 正文
王静老师的课堂: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来源:淮师新闻网 时间:2014年11月05日 14:24   点击数:

时间:2014年10月21日

天气:多云

地点:音教A3—101

课程:跨文化交际

老师:王静

大一时曾选过王静老师的英语读写课,她的课堂生动活泼,极具感染力。至今仍记得她灵动的眼神,大方亲切的微笑和流利地道的口语。所以这学期,我义无返顾地选了她的跨文化交际课。

一把开启未知世界大门的神奇钥匙

用精炼的语言传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这是跨文化交际的意图,也是王静老师的使命。文化价值观,无疑是个晦涩的概念。为此,她常用浅显的例子引领我们体悟。譬如,白象电池在中国是驰名品牌,但如果直接以这名字打入欧美市场,即white elephant,则必定会遭遇无人问津的尴尬。你或许疑惑,为什么?王静老师每每留给我们片刻思索时间,然后揭露谜底。

当然,王静老师更注重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她常设定一个场景,于此揭露东西方差异。譬如,在讲述“高语境”、“低语境”这一对概念时,她这样举例:领导要求周六加班,中国职员如果向领导表明:周六是孩子生日,领导必定收回加班的要求;而美国领导在下属没有明确说周六不能加班时,也许会说:“是吗?祝你孩子生日快乐。”

王静老师就像是拥有了一把的神奇钥匙,将我们带入到一个不同寻常的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世界。

一个传递知识的话筒

王静老师非常注重我们的主动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意识。为此,她将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陈述文化现象。从分工、材料选择、ppt制作,陈述稿的撰写到上台介绍,这一过程无不锻炼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小组成果展示要求同学们自己拿起话筒,站在整个班级面前展示研究与发现。我也曾上台拿起话筒,当着小老师。当我攥起话筒的那一刻,有小小的紧张。但更多的是将团队的合作成果展示的兴奋。这是从被动的填鸭式学习到主动学习研究的蜕变。王静老师总在鼓励我们,并提出改进之处,以供下一小组参考。

可以说,那个小小的话筒见证了王静老师讲课的妙趣横生,她传递知识时的意气风发。也见证了,在王静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探索研究精神。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一朝一夕之间是难以养成的。王静老师意识到课堂学习远远不够,所以她倾情推荐了一些与中西方文化冲突有关的电影电视剧,如《北京人在纽约》、《推手》等,让我们在课后休闲之余还能学到知识,可谓用心良苦。

王静老师的课堂是灵动的,有生命活力的,正是有这样一个21世纪的马可波罗,我们得以在中华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欧美文明的剪影。

(作者:校报记者团 徐益荣 审核:郑玉婷)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郑玉婷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郑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