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堂速写 >> 正文
【淮师听课记{第1季第1集}】教授的模样
来源:淮师新闻网 时间:2014年10月27日 08:00   点击数:

写在前面‍当我们说起大学时代,当我们畅谈大学生活,往往会兴奋地提起,是哪位老师的课最严格,是哪位老师的语言最风趣,是哪位老师的板书最漂亮,是那位老师的衣服最时尚得体,是哪位老师最受学生的喜爱。这些美好的印象,多在课堂发生。

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一定是站在课堂才最生动活泼,一定是面对学生才最打动人心。过去,我们关注校园文化,往往更关注课外,其实,最好的大学文化应该在课堂。

‍淮阴师范学院一直重视抓好课堂,淮师新闻网一直把课堂作为报道重点,2011年开设《精彩课堂》栏目,后改为《课堂速写》,把报道的对象从名师课堂切换到每一位教师,把文章的作者从记者回到学生,把关注的重点从精彩回到日常,只要这个课堂有一点打动人心,只要这位老师有一点让人动情,就是我们的写作报道对象。创栏至今,已零零散散发表百余篇学生自主选择的课堂日记。这些日记是对课堂较为客观的记录,是对老师带着情感的评价,也是对老师由衷的激励,因此深受师生喜爱。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从本周开始,我们推出《淮师听课记》融媒体交互体验式报道活动,将以每集四篇、每周一集、四集一季的呈现方式,连续推出学生的听课日记,介绍学生遇到的好老师的课堂。

就请大家跟随着《淮师听课记》里同学们的笔尖,走进别样生动的课堂,感受淮师老师的风度,体验师生交往的价值,享受大学文化的精彩。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望今天的淮师时,眼前一定会浮现出这些课堂里老师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朱延华)

《淮师听课记》第1季主题为“模样”,第1集主题为“教授的模样”,推出学生们对教科院顾书明教授、文学院焦亚东教授、数科学院朱成莲教授、传媒学院贾华教授等四个课堂的听课日记。

顾书明老师的课堂:收获的不仅仅只这一门课

‍听课学生:教科1302马超群‍

时间:2014年10月16日星期四

地点:教B2-303

天气:晴

课程: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老师:顾书明

顾书明老师是教科院党总支书记,每次听到他的名字或是在各种会场看到他,总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自他担任小学教育专业课的老师以来,许是他丰富的教学经验,慢慢觉得他是可敬可爱的。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一书也是顾老师的,已被列为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张张薄薄的纸叠成一本厚厚的书,那是顾老师对我们、对他的事业的热爱和奉献。

今天的顾老师依旧穿着整齐,精神焕发。他曾说合适的着装反映了老师的优秀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的仪表仪态犹为重要。他就是一个表率。

今天的课程内容是课程发展微观情境分析。顾老师向大家展示了架构明确、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使我们更快的了解其中要素、特性、相互的作用以及影响。

顾老师课堂最大特点即理论与事例的融合。在本节学习中,他在为我们讲解校风班风、学校人际关系、成员态度及行为方式的分析时,讲述身边老师的事例,以生动形象的方法使学生学习到其中的涵义。他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大学生活中,学生不仅仅只有学习课程的任务,学会做人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介绍学校组织结构和课程设施时,顾老师还让我们了解到学校的运行,紧密结合学校自身情况明确主题。他再一次提起在新疆、拉萨支教的那段时期,他的眼神里依然透露出无限的感慨。他饶有兴味的向大家叙述新疆孩子的学堂,其教室的采光方式和保暖方法与众不同,以及他开展座谈会时的讲话都让他记忆犹新。顾老师还和大家分享了新疆的美景和美食,鼓励大家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在开阔视野、愉悦身心的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积累人生经验。

顾老师在讲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会将其拓展延伸,使大家学的更多,掌握的更多。在他的课堂里,我深切体会到他的教育经验,或者说生活经验的富足。针对课程情境的功能,顾老师将中外教学作对比,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的行为文化着实不同,促进我们的思考,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顾老师并没有和大家纯粹的聊理论,反而是举出方方面面的事例使大家更容易理解知识点。

我们还有一项特别的作业,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研究小学课程。同学们针对一到六年级的课本,将其排成知识图,表明重难点,明确教学要求。我们将通过这次机会投入到团队合作中,得到体验与锻炼,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方式也更加多样性,为今后的小学教育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下课铃响起,我收拾书包走出教室。“走进顾老师的课堂,收获的不仅仅只这一门课。”这个想法在我脑中不由得浮现。

焦亚东老师的课堂:让文学理论变“活”

听课学生:刘静璇

时间:2014年9月16日

天气:晴

地点:教B1-518

课程:文学理论教程

老师:焦亚东

焦老师清了清嗓子说下去:“叙事视角就是小说的叙事角度,也可称为叙事观点。换言之就是谁在讲故事?这点对小说叙事至关重要。”话音落瞬间在班里引起三两声疑惑地嘀咕声。焦老师意味深长地接下去:“不要以为小说就是作者在叙事,你们看《孔乙己》是作者在叙事吗?作者是什么角色?作者在现场吗?你们再仔细想想。”“对哦!《孔乙己》是店小二的角度说的这个故事的啊!”同学们拍拍脑袋恍然大悟状。

焦老师告诉我们小说有三种叙事视角,第一种是零聚焦叙事,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一个圈示意同学这是镜头,那么便有无数个聚焦可能,小说以全知视角叙事,也就是“上帝之眼”、“上帝视角”。比如《红楼梦》,作者是以上帝的视角切入,来写整个大观园各个角落的故事,去剖析每个人的经历,倘若他只是以一个人的视角来写,又怎能轻易地说出别人的故事呢。第二种是内聚焦叙事,叙事者就是小说中人物,因而是有限制的视角叙事。第三种是外聚焦叙事,它是客观主义叙事,以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为例,男人与女人的对话平淡却蕴含张力,而叙事者只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他只是恰好用耳朵收录了这段无关他痛痒的对话。对话潜伏着双方在思想和感情上的一系列交锋与交流,但叙事者不做任何解释,只是如实地把对话和行为呈现给读者,如同戏剧的台词和表演一样。

“来,给你们举个例子,《罗生门》这部电影不知道你们看过没有?这部电影有个很特别的地方,因为它是通过三重叙事空间去还原那天树林里发生的事情。罗生门下,樵夫、僧人、农夫的对话和各自的讲述;衙门里,多襄丸、武士、武士妻子的供词以及剧院里观众的推想。它通过多个角度将这个故事三百六十度无死角还原呈现。”

当谈及程序化定量时焦老师说:“薯条为什么都是一个味道?因为原来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薯条都是严格按照相同的流程制作,包括温度、配料以及量都是被规定的。那中国的鱼香肉丝呢?为什么每家的鱼香肉丝都有着不同的味道?因为啊,都说盐少许,糖少许,少许是几许呢?”老师无奈的幽默惹得同学捧腹大笑。

焦老师的课堂总是丰富活跃的,才华满满的焦老师用一部部文学作品、影视剧作让文学理论不再枯燥,而是让理论变活,用更直观且鲜活的方法让我们接触,感受,理解。幽默的焦老师总是为我们的文学概论课堂更添活力与生气。

朱成莲老师的课堂:三节课上下来依旧神清气爽

‍听课学生:数科1305刘颖慧‍

时间:2014/10/20

天气:小雨

地点:19号楼

课程:数学分析

老师:朱成莲

天上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对于我们这种没有车却还要从18号宿舍楼赶到19号教学楼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让人郁闷的事情,其间有近20分钟的步程。

紧赶慢赶到教室,已是出了汗,前排的位置也早已没有,郁闷的坐在了偏后排。眼睛朝讲台一看,朱老师早已到了教室,正在耐心地帮同学解疑答惑。

随着课堂铃声的响起,我的郁结情绪才稍有缓解,老师也回到了讲台开始上课。

没几分钟,我的郁闷便一扫而光,陶醉在朱老师生动的课堂里。虽然坐在后排,但我还是能清晰地听到朱老师温柔的讲解声,清晰地看到老师写在黑板上清爽的板书。

朱老师先帮我们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紧接着顺理成章地引导出了今天要讲的新内容。过渡自然,没有一丝突兀的感觉,很容易便让我们理解了新内容。朱老师不喜欢照本宣科,总是以我们易懂的专属于她自己的方式讲解,让我们觉得很轻松自在。她总是会很详细具体地推导出各个公式,并且板书,还时不时的举出实例以便我们更加理解,然后再写出好几个例题给我们练习让我们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这样的课堂学习给我们节省了很多课后时间,课后只要稍作复习便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其他课堂上偶尔打瞌睡的我却从不曾在数分课上打瞌睡,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的三节课就过去了。三节课上下来依旧神清气爽,没有一丝混乱的感觉。下课了总有很多同学询问问题,朱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解答完还不放心地再问“还有没有同学有问题”之后才离开。这样的老师让我不由的很喜欢。

与朱老师经过近一年半的相处,她极高的专业水平与和蔼可亲的性格,都让我深深地折服。

贾华老师的课堂:好新闻怎么来?

听课学生:陈天驰

时间:2014.10.13上午

天气:晴

地点:19号楼405

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

老师:贾华

“新闻怎么来?新闻是跑出来的!”贾老师铿锵有力地自问自答道。贾华老师是淮安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黝黑的脸上写着岁月的历练。他清了清嗓子,说道:“脚底板下出新闻啊,”说完又嘿嘿地笑起来,神秘地说:“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在做编辑时有关《聚焦大进军》系列报道,当时这个新闻是怎么呢?”贾老师告诉我们,当时他是在一个报纸的小角落发现这条“洪泽湖将再现百万雄师过大江场面”简讯的,他自豪地说,“我当时一想啊,这一定是国庆献礼片,是条大新闻,于是我就立刻去了现场。之后我跟访了三个多月,去了不下三十趟,报道出了二十多片文章。”贾老师生动地描述过去艰苦的采访经历,言语间还能感受到那份乐在其中的享受。“我还和他们演员一起吃过盒饭哦,部队烧的菜味道还是很不错,哈哈!”贾老师逗乐了自己,也逗乐了同学,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有比较才有鉴别,新闻是比较出来的!”贾老师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好的新闻就是要有好的视角。我曾将报道过《民企参与制定两项国标》,这篇文章获得了江苏省好新闻二等奖。”他走下讲台,认真地说:“当时啊,多家媒体去采访这个企业,写的报道也都大同小异,”贾老师故作思考状说道,:“我就想啊,那我怎么样才能报道点不一样的东西呢?”老师顿了顿,一脸坚定的说,“我当时就问了三个问题!你们是不是有参与制定国标的证明?国内是否只有你们一家参与?有无书面材料证明技术的独创?”贾老师笑道,“然后我就根据他的回答写了只有四五百字的报道,但是确获得了很好地反响。”贾老师告诉我们,在面对同样的新闻源时,要学会找到不同的视角,能体现你的报道的独特性。贾老师又为我们讲了几个采访背后的小故事,总能将新闻采访的技巧方式穿插进去,让同学们在有趣的小故事里,感受新闻的来之不易和记者应有的担当责任。

“同学们,好的新闻是需要用心捕捉来的,我们要做新闻的有心人。”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着。他又给我们举了一个新闻花絮,他满脸亲切地笑容,说道,“大家都知道我们淮安有京剧大师吧?其实,我们淮安走出了三代京剧大师!”老师一边说着一边透露了淮安人的自豪骄傲。他说,但是只是在一个饭局上无意间听到淮安有三代京剧大师,“我当时觉得,多么好的文化新闻啊,全国只有淮安有的三代京剧大师。所以我当时就决定去采访他们。”贾老师说,这条新闻来的很偶然,但是我们应该学会把握住好的新闻,善于发现好新闻。“我们要有一颗新闻事业的心!”贾老师慷慨激昂地说道,他对新闻的热爱和坚持深深打动了我,有趣的故事也让我对新闻事业充满了向往。

采写课的最后,贾老师不忘用自己的经验教训来提醒我们,作为记者,要时刻保持一个谨慎的态度。贾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精彩的采访花絮都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感受到新闻行业的辛苦,但更多的是快乐和满足。

下一集将会是哪些有趣的课堂出场,老师的形象将会如何在学生们笔尖上呈现,敬请期待【淮师听课记{第1季第2集}】《妈妈的模样》。

欢迎各单位、各二级学院通讯社、记者团、学生社团集体参加本次【淮师听课记】融媒体新闻互动体验活动,联系电话:0517-83525819,联系人:柏老师。

大家可以到淮师新浪微博(点击绿色字体进入)、淮阴师院报微信、淮师新闻网微信淮师听课记吧(点击绿色字体进入)参与互动。对活动的建议、意见和投稿请发送到淮师新闻网邮箱:hsxww*qq.com(请将*改为@)。

更多课堂日记,请查看淮师新闻网《课堂速写》栏目:http://news.hytc.edu.cn/jxky/ktsx/

(作者:马超群 刘静璇 刘颖慧 陈天驰 本集责编:柏华 审核:朱延华)

关键词:淮师听课记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朱延华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朱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