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堂速写 >> 正文
陈树萍老师的课堂:我需要精神的飘摇
来源:淮师新闻网 时间:2014年10月27日 17:33   点击数:

时间:2014年10月27日上午

天气:晴

地点:教B2-205

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教师:陈树萍

“我要的不是沉重的肉身,我需要精神的飘摇。”这是陈树萍教授今天上课的开场白。眼前文质彬彬的陈教授教我们现当代文学作品这门课。初见其人,给人一种书香扑鼻之感,鼻梁上的眼镜折射出睿智的光芒。经过几节课的短暂交流,不出所料,课堂上的她娓娓道来,对鲁迅其人理解至深,剖析至准,引人入胜。

《伤逝》,我之前对其了解肤浅,却成为今天讨论的课题。在课前的浅阅读时,脑海里总是不断出现涓生和子君情愿未了的场景,却始终不清楚鲁迅先生到底想借文章表达什么。陈教授解读:“《伤逝》之于鲁迅,是爱情到来时的忧虑推演与独白。”本文其实是对启蒙的反省和祛魅,在文中,死亡成为了一种结束问题的方式,恰恰忏悔要由死亡激发。“中国没有基督教的宗教背景,所以没有忏悔的习惯。其实这种仪式对人类的精神具有一种很高的精神引导作用。”陈教授如是说。

听着她的讲课,总给人进入文学殿堂之感。在她的课堂中,知识的触角延伸到各个方面,如同真的在书海中泛舟。因为是早晨的第一节课,可能不少同学会提不起精神,但是在陈教授的课堂上,大家都如饥似渴,聚精会神。看来陈教授的担心成了多余的一部分。陈教授的讲课如同涓涓溪流,语速适中,语调温和,却依然可以讲的出色,也许这就是学识渊博的风采,个人魅力的影响吧。

在这样一个精神飘摇的课堂,我们分析子君的形象及精神轨迹。在陈教授的指引下,子君这样一个被仍在觉醒半途的女性的形象轮廓逐渐清晰。这样一个精神表面新的女性却依旧拥有旧时代的内核,不得不让人为之悲哀,也让人不断反思。不错,正如陈教授所讲,现在的女性依然没有得到完全的心灵的解放。我们如今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言论,但是否真的摆脱了沉重的肉身呢?

经过深度挖掘得知,子君思想的误区在于只完成妇女解放的第一步,她主动放弃了知识女性的独立,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家庭主妇,所以,她的悲剧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而真正涓生与子君的关系上,依然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就是这样,通过不停深入的探讨,我感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已不再局限于条条框框,而是可以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活跃的思想以及发散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这也许就是精神的飘摇吧。

(作者:淮通社网络新闻社 胡芷睿 审核:柏华)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柏华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