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淮师人物 >> 校友动态 >> 正文
百年教科书大多“无锡造”
来源: 时间:2012年06月14日 00:00   点击数:

几年前,北京一位研究中国教科书历史的教授辗转打电话到无锡,他想找一位叫王鑫的高中语文老师,“听说王老师收藏了上千册清朝末期到民国时期的语文老教材。”然而,老教授怎么也没想到,王鑫竟是一位年轻的“80后”教师。

今年4月起,王鑫参与到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中,与他共事的人中间,就有几年前寻找他的那位教授。据悉,目前全国研究“老课本”的人很少,总共不超过1000人,且大多数是高校的教授、博士,或是一些出版商。王鑫恐怕是这个圈子里最年轻的一位,并且他是目前国内收集1898年至1949年间语文老教材最多的私人藏家,共有1500余册、560多种类别。

让我们跟着王老师,一起去读一读无锡老课本吧!

8岁爱上“好看的”老课本

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的王鑫,在太湖高级中学做了好几年语文老师,最近两年刚调入教育部门,担任一本全区性的教育杂志的编辑。谁都以为,王鑫收集语文老教材是出于“工作需要”,或者,他的这一嗜好也是因为读了师范、当了老师后养成的。其实,早在1988年,也就是王鑫8岁的时候,他就爱上了“好看的”老课本。

8岁的王鑫大字不识几个,却特别爱看书。有一天,他去华庄表弟家玩,看到一本《语文尺牍教材》,就翻开看。“我记得那本老教材图文并茂,非常有意思。”从那一刻起,王鑫就爱上了“好看的”老课本。上学后,他把父母给的零花钱都用在了旧书摊上,“一元钱就能买一大摞。”

事实上,那些有着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老课本确实“很好看”。王鑫影印了几本给刚刚上一年级的儿子看,小家伙竟自己一口气“读”到了26页。“那时并没有汉语拼音,认字都是通过识图开始的。比如‘人’字的下方就画了一个人,‘手’字的下方就画了一只手,小朋友对照活灵活现的插图就能‘读书’了。”记者随手翻阅了几本民国时期的初小语文课本,无论是文字内容,还是课文插画,都充满了童趣,很容易勾起孩子读书、学习的兴趣。

上大学之前,王鑫家里的老课本已经有二三百本,都是他从各个旧书摊淘来的、他自认为“好看的”老教科书。“上大学后,我开始有目的地收集老课本,也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和研读。”从最初的“一见钟情”到现在的“细水长流”,王鑫告诉记者,老课本好像有魔力,看得越多、研究得越深,你就会越爱它们,想要更多了解它们。

到太湖高级中学当语文老师之后,因为自己有了经济收入,王鑫通过网络和人脉购进了很多老课本,使得他的藏书规模一下扩大不少,在全国收藏老教科书的圈子里也渐渐有了名气。除了语文教科书之外,他也收集了一些其他门类的老课本,如数学、历史、英语、体育等,大约二三十本。

百年教科书大多“无锡造”

王鑫打开书柜,20多年来收集的1500余册清末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已基本占满三个大柜子的所有空间。王鑫一再强调,他是收集老课本,而不是收藏,因为在古籍收藏家的眼中,这些书都没有收藏价值。但是,这些老课本对于研究中国百年教科书历史有很高的价值,“如果连我们的语文老师都不知道教科书的历史,他们又怎么能更好地教育呢?”

就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新式课本出现在1898年。清朝末期,特别是在1901年和1902年间,由于社会盛行开办新式学堂,在这一时期出版的清末教科书数量很多。王鑫拿出一本上海华洋书局代印的《蒙学课本》,“这本书出版于1898年,就是最早的一本新式课本。当时,它还是一本综合性课本,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科书。”

在收集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过程中,王鑫发现了很多“无锡元素”,光参与编写者就有80多人,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1902年出版的《蒙学读本全书》被研究界认定为中国最早的、具有分科意识的、系统的新式语文书,一共有7册,是无锡三等公学堂的老师们花了三年时间,一边教学一边编纂而成的。“这套教科书有‘三绝’,分别是书、画、文,里面惟妙惟肖的插图都是一位叫丁宝书的无锡人画的。”王鑫收集的《蒙学读本全书》并不齐全,还缺少了2册,据说无锡市图书馆有一整套。由无锡三等公学堂出版的《蒙学读本全书》后来经文明书局再印了好多版本,而文明书局是清末全国最有权威、最有名的两大教科书出版机构之一,它是由无锡人在上海创办的。

“蒙学读本”在中国百年教科书历史上意义非凡,不仅因为它是最早的分科、系统语文教材,而且这套书后来也成为清末“颁行学堂课本”,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全国统一通用教材。1902年,为保护“蒙学读本”的版权,几位编纂该套教材的无锡人联合上书,要求“立法保护”,这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版权保护”概念。

1903年,无锡竢实学堂出版了一本《最新学校管理法》,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学校管理的书籍。翻开这本泛黄的旧书,其目录上清楚地将学校管理分为“教室”、“编制”、“训练”、“赏罚”、“试验”等篇章,可见当时新式学堂的管理已十分系统和先进。竢实学堂就是现在的连元街小学。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由无锡人编纂的课本和教材数不胜数。“很多本书的编者名单中都看到一个叫郁耀卿的名字,我们只知道他是无锡人,却至今没有找到关于他的任何其他资料。”

“阅读这些百年前的课本和教材,你会发现其中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现在的学校和老师学习。”王鑫说,清末时就已经有《教科书编纂法》,对各类教科书的编纂进行详细规定,甚至细化到纸张、字号、字体等,“今天,我们都没有一本关于如何编纂教科书的书籍。”

挖掘老课本的“现实价值”

在王鑫的所有“藏品”中,有不少是孤本。“这本《高等小学女子国文课文(第八册)》非常珍贵,这套老课本一共有8册,我这里有一本,另有一本第二册目前收藏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全国现在也就两册留存。”为了扫描入电脑存档,王鑫拆掉了这本老课本的装订线,20多页书页就这么一张张散着,看上去破破烂烂的,但它却是书柜中“最昂贵”的一本老教材,“我花了1610元从网上淘到了这本书。”

随着关注老教材的人逐年增多,王鑫坦言现在“收书”的成本越来越高。2010年时,品相和书页完好的清末教科书市价一般在80元/册左右,民国教科书则约为20元/册;而今年,清末教科书的价格一下飙升到了一册360元以上,一本民国教科书也至少要100元。“要知道,我刚上班那会,这些旧书都没人要,花上几元、十几元就能从书贩子那里买到很好的书。”王鑫曾花100元从一个书贩那里买到一本孤本教材书,那个书贩后来知道了后悔不已,再也不肯卖书给他。

尽管收购老课本、老教材的代价与日俱增,但专业功底扎实的王鑫,还是能偶尔以很少的金钱买到超值的书籍。2个月前,他在相熟的一位书贩那里发现了一套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共5册。“一般人认为,全套的课本教材册数一定是双数,而这套《国文教科书》只有5册,所以大家都认为它不完整。”经多方查找资料考证,这套全国最早的中学语文课本确实总共只有5册,王鑫仅花了800元就买下了这套书,为此他暗暗高兴了很久。 “百年成史”,中国教科书的历史已经走过100年,收集百年前老课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研究,以此来反思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在太湖高级中学做语文老师的时候,王鑫便尝试将老课本中的一些内容拿到当今的语文课堂上教授学生。他还深度挖掘老课本中的“现实价值”,主编了好几本高中语文教案,在全市高中语文教师中推广“古为今用”的理念。他还从民国时期的《江苏名校国文成绩精华》一套书中获得灵感,编纂了不少作文书。而《江苏名校国文成绩精华》其实就是民国时期的学生优秀作文选登集,其中收录了周恩来等许多“民国达人”在学生时期的作文。

王鑫将老教材中的精华“改制”成新的儿童读物,特别“供应”给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当课外书,“内容和插画全部保留,我只是把繁体字改成了简体字,然后从每本书中挑选最适宜现在孩子读的课文,结集成册。”他的一位朋友试着将这创意做成了产品,设计制作了几十本《老课文》样书,意欲推向市场。

老课本中的插画,尤其是彩色画堪称一绝,十分令人着迷。王鑫曾因为喜欢那些插画而买了好多重复的老课本。“我有个想法,可以去收购那些残缺不全的老课本、老教材,将其中完整的书页用镜框裱起来,有文字、有图画,是很好的文化创意产品。”不完整的老课本收购价十分便宜,王鑫建议滨湖区一所正在重新装修的小学,采用老课本制成的“艺术品”来打扮学校,既有文化历史感,又能让学生在校园里随时随地读一读老课文、看一看老课本。 注:应被采访者要求,本文中“王鑫”为化名。

(作者:无锡日报 审核:朱延华)

关键词:

本文来源: 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root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