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人文 >> 区域文史 >> 正文
淮安人与《红楼梦》的不解之缘
来源: 时间:2013年01月20日 00:00   点击数:

/

图为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

《红楼梦》中有许多内容写淮安的人和事。如第五十一回写薛宝琴赋十首怀古诗,内隐十物,其中第四首和淮安有关:“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这则诗谜成为红学界争论不休的一大难题,至今无法得到确切的解释。事实上,淮安人与《红楼梦》有着不解之缘,两百多年来,为《红楼梦》的研究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深远。

戏曲《红楼梦》最早的上演地。乾隆五十六年,《红楼梦》刻本问世,受到读者的欢迎。当年,剧作家仲振奎(字云涧)创作《葬花》折子戏,后来又把《红楼梦》改编为五十六出大型戏曲《红楼梦传奇》,这是第一个《红楼梦》剧本。仲振奎的朋友许兆桂云:“吾友仲云涧于衙斋暇日曾谱之,传其奇。壬戌春,则淮阴使者,已命小部,按拍于红氍上矣。”(《绎蘅秋传奇序》)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红楼梦》演出的记载。文中“壬戌”指嘉庆七年,“淮阴使者”指朝廷派到淮安的官员,“小部”泛指梨园、教坊演剧奏曲,“按拍于红氍上”指演出戏曲。可见,早在嘉庆七年,《红楼梦》就被搬上舞台演出,而演出地点是明清时期的大都市淮安。当时天下共设九个总督,淮安就占有河道、漕运两个总督,地位十分重要。这两个总督府经常举行盛大的宴会,同时伴以戏曲演出,淮安成为最早上演《红楼梦》之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早研究《红楼梦》续书的学者。《红楼梦》面世后,就引起了淮安学者的重视。名入《清史稿》的淮安籍大学者潘德舆,是最早的红学家之一。嘉庆十六年,他写了两篇《读红楼梦题后》,对《红楼梦》给予高度评价,并在学术史上首次对《红楼梦》的续编进行了评析:“余始读《红楼梦》而泣,继而疑,终而叹。夫谓《红楼梦》之恃铺写盛衰兴替以感人,并或爱其诗歌词采者,皆浅者也。吾谓作是书者,殆实有奇苦极郁在于文字之外者,而假是书以明之,故吾读其书之所以言情者,必泪涔涔下,而心怦怦三日不定也。末十数卷,他人续之耳。续之者非佳手,富贵俗人耳。”他还作有《红楼梦题词十二绝》,其第十首云:“痛哭颦卿绝笔时,续貂词笔恨支离。琅琊公子情中死,忍倚兰窗再画眉?(谓续末十数卷者写怡红娶蘅芜以后事)”从诗末自注来看,他所不满的是怡红娶蘅芜以后的笔墨,这些材料为后来的红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第一部电影《红楼梦》的编导。从淮安清江浦走出去的谢铁骊,曾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编导过许多产生重大影响的影片。从1983年开始,他担任了第一部电影《红楼梦》的编剧和总导演,直到1989年才摄制完成。影片《红楼梦》可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浩大的电影艺术工程,被誉为“电影艺术的珍品”。因此,他1990年荣获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2005年荣获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这是表彰电影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项。

蜚声海内外的英文《红楼梦》的翻译者。迄今为止,《红楼梦》全本120回只有两个英文译本:一个是英国人霍克斯的《石头记》,1973年美国企鹅出版社出版;另一个是祖籍盱眙的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1978年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霍氏译本的文学性和生动性都不错,但过分屈从英美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因为他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对中国民间信仰不够尊重,将儒释道三教改为基督教,留下许多硬伤。杨戴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极高,两人都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英语水平极高,因此他们的译本最为严谨,最为接近原貌,在中国拥有权威的地位,国际汉学界、红学界对杨戴本也十分推崇。2009年9月,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杨宪益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这是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

(作者:王泽强 审核:朱延华)

关键词:

本文来源: 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root

编辑: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