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部 >> 宣传动态 >> 正文
淮海抗战英烈群雕(之五十九):怒海惊涛卷恶浪
来源: 时间:2015年08月06日 08:06   点击数:

廖海涛,1909年3月生于福建省上杭县,19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廖海涛留在闽西苏区,历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杭代县军政委员会主席兼第二作战分区第七支队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廖海涛被任命为第四团政治处主任,后改任为政治委员。1938年8月,廖海涛奉命率四团大部由安徽南陵出发,通过宣芜路,在水阳与团长卢胜会合后,于10月4日进入苏南的江宁、句容、溧水、溧阳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从1938年10月至1939年10月,四团共与敌作战150余次,毙伤日、伪军700余名,缴获汽车10辆。

1940年3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决定以新四军原二支队机关为基础,组成新二支队司令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参谋长罗忠毅兼司令员、廖海涛任副司令员。5月14日,廖海涛率领支队直属队和四团三营在句容赤山附近伏击下乡“扫荡”日军,打死包括中队长在内的日军100多名、生俘2名,无一漏网。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苏南的抗日斗争形势急转而下。新四军在日、伪、顽的夹击下,斗争环境越显艰难。廖海涛与罗忠毅率领部队,日夜转战,力求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消灭敌人。2月中旬,李山一战,新四军大获全胜,歼灭日、伪军2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罗忠毅、廖海涛率领新二支队,又先后在扶风桥、芳桥、屺亭桥以及武南、澄西等地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逐步打开和恢复了茅山、太滆地区的抗战局面,新二支队也在斗争中得到了补充和发展。4月,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成立,第六师参谋长罗忠毅兼任旅长,廖海涛任政治委员。10月,第十六旅移驻溧阳塘马一带整训。

11月28日凌晨,日、伪军出动步、骑、炮联合兵种3800余人,分3路奔袭塘马村。当时,塘马及其附近的几个村庄驻着第十六旅旅部机关、教导队、医院、被服厂、修械所以及苏皖区党委机关、各县来此参加集训的党政干部。在此严峻形势下,罗忠毅和廖海涛决定,由刚刚卸任的第十六旅参谋长王胜和组织科长王直带领旅部及党政机关1000余人向东朝长荡湖方向突围,他们两人留下指挥作战,掩护突围人员。当领导机关撤出塘马后,罗忠毅、廖海涛即率旅特务连及四十八团二营两个连转移到王家庄,继续掩护机关东移。在王家庄,他们与紧逼而来的日、伪军展开了一场血战。激战中,廖海涛血洒疆场,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2岁。

(作者:李明龙 审核:庄飞)

关键词:

本文来源:淮安日报责任编辑:庄飞

编辑: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