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部 >> 记者专访 >> 正文
校友专访 | 高考命题研究专家朱建廉:感恩母校
来源:淮师新闻网 时间:2019年01月08日 09:37   点击数:

朱建廉,淮阴师范专科学校(淮阴师范学院之前身)七七级物理(二)班。1980年起先后从教于江苏省淮阴中学和南京市金陵中学,系南京市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理事。江苏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市物理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参加过多次高考命题研究。

淮阴师范学院 60 周年校庆答记者问

2018 年 9 月 26 日,应母校淮阴师范学院物电学院之邀请(不,确切的说应当是“召唤”而不是“邀请”)而回归母校为师范新生作题为《和未来教师说教师》的报告。刚进母校校园,便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说:“为母校 60 周年校庆之需,要采访部分校友代表,您是受访校友之一,您何时方便呢?”我回应说: “我现在正在母校老校区,马上要赶往新校区为物电学院师范新生做报告,考虑到近期我的讲学日程安排较紧,同时考虑到校庆已近,是否将采访提纲发过来,我按照采访提纲以文本形式予以回应。 ”电话那头的采访记者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接到采访提纲,遂设立《淮阴师范学院 60 周年校庆答记者问》之标题而作文,循着采访提纲的问题而逐一应答于斯。

望着采访提纲中的问题,勾起了对往事的浮想联翩;随着对往事的回忆,又萌发了强烈的表述冲动。为了配合记者的采访,相应的表述内容就针对采访提纲中的问题来进行相关整合,以便让记者能够从中选择所需而完成采访任务,同时也能够对曾经的人生经历留下一点点文字记载。

应答一

我于恢复高考后第一届(七七级)考入淮阴师范学院,在录取通知书上所注明的录取学校、录取专业与学制分别是: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本科四年)。入学时间清楚的记得是:1978 年 4 月 12 日。入学后不久学校更名为:淮阴师范专科学校(也即:淮阴师范学院之前身),学制改为三年制专科,于 1980 年 12 月毕业。尽管学制从四年制本科改为三年制专科,印象当中我们的课程计划却仍然沿用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的本科课程,没有教科书就使用油印本,师资短缺就两个班合并上大课,没有教室就在简易的防地震大棚中学习。正如2017年12月2日受邀在母校老校区为淮安市物理学会年会做学术报告时,乘徜徉于阔别近四十年校园之际所作的《水调歌头 • 复归母校而忆旧》中所说的那样:“大棚听课,讲义油印黄纸边”。词曰:

水调歌头 • 复归母校而忆旧

2017 年 12 月 2 日晨,徜徉于阔别近四十年之母校校园,忆旧而多有感慨,遂借《水调歌头》之词牌而咏之,曰:

放飞时日久,归巢四十年。

不知母校变化,旧貌换新颜。

欲寻曾经芳华,记忆留存无多,物与人俱迁。

举步路不熟,熟景皆不见。

想当初,居陋室,吃餐券。

大棚听课,讲义油印黄纸边。

物质条件艰苦,学习劲头不减,此事铭心间。

但愿后来人,发展更向前。

尽管生活与学习的条件极其艰苦,但师生们教与学的热情却十分高涨。记得当年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就是简单的一条,即:每日晚间自修教室我最后熄灯。正如 2018 年 4 月 1 日值“入学四十年而复归母校”之约迫近,当年求学之行为有如过电影一般浮想联翩,取《清江引》之小曲而追忆那以勤补拙之往事,曰:

清江引 • 忆当年

于恢复高考的首届(77 级)考入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后,读书如饥似渴,提出了“晚自习最后熄灯”的要求而用于自律。因此,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哟!

昼短夜长门虚掩,

夏虫鸣窗前。

鸟拙飞在先,

孤灯伴无眠。

归巢寻旧忆当年。

说到当年的就学于后续发展的作用,无非就这么几点:第一,学校管理上的严谨与朴实作风,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二,恩师们勤勉的工作态度,在为我们传授了扎实知识的同时更给我们立起了为人与为学的标杆;第三,同学之间的那种你追我赶、你扶我帮的积极与融洽关系,尤其是年龄偏大的那些“老杆子”对我们这些年龄偏小的“小杆子”的关照与关爱等,使我在就学过程中受益多多。而所有这些,均对我们走上职场后的从业过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应答二

在母校就学的两年多期间,我学的是包括普通物理和理论物理在内的“大学物理”;而在毕业后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近四十年期间,我所操弄的知识内容则是有别于“大学物理”的“高中物理”。若论及“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之间的区别,则除了知识体系的完备程度和对数学工具的依赖程度上的落差之外,其最大的区别就应该说是知识的呈现形态上的不同。清楚的记得是 1980 年 9 月 23 日,当时正在江苏省淮阴中学实习,学校食堂的 D 师傅在发海参,因为不知就里便上前打问,D 师傅告诉我说:“今天是中秋节,学校领导安排要招待你们这些住校的单身教师,我正在发海参,新鲜海参不宜贮藏而要制作成海参干,海参干不易消化吸收需发开后才能做菜……” 。

听了 D 师傅关于海参的三种形态之描述后,自然便联想到了教师在学科教学当中所操弄与传承的知识的不同形态:源自于实践的自然形态的知识由于其分布零散且概括程度不高,从而就像新鲜海参不宜长期贮藏一样而不便长期留存,因此需要由科学家有如制作海参干一样把自然形态的知识搜集、分类、整理并进一步作更高层次的概括而转化成为学术形态的知识,而学术形态的知识在学科教学中的传承会让学生难于理解,于是又需要教师将其掰开、揉碎而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所谓教学形态的知识,就像是把海参干发开后方能做菜一样。

在 D 师傅发海参事件的启发之下,把知识的“自然形态”“学术形态”“教学形态”自觉与海参的“新鲜状态”“风干状态”“发开状态”自然对应,我以《海参发开方可食用——浅谈教学中的知识形态转换》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并在文章中以数行“打油”文字表述了《“知识”与“海参”》的形象类比。

回忆起如是之职业经历,对于“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之间的区别”问题的诠释,便自然形成如下之观点,即:“大学物理”所表述的物理知识多为“学术形态”之呈现;而“高中物理”所阐述的物理知识则应为“教学形态”之表达。

应 答 三

我 1980 年至 1988 年任教于江苏省淮阴中学,1988 年至今任教于南京市金陵中学。

作为中学物理教师,能够供职于这两所百年名校,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在这两所享誉社会的百年名校供职,我从很多前辈老教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甚至从学生那里也得到了很多而切实印证了教学相长的朴素道理。说到“赋予枯燥书本理论以趣味性”问题,也在近四十年的履职过程中形成诸多感悟,这里仅说一条,即:怎一个悟字了得。

入职之初我便发现:传承知识固然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但知识传承方式却忌讳过于直白的告知,而是应当采用充满智慧的启迪;尽管传承知识的相关运作需要达成融会贯通的理想状态,但将知识直白告知的方式却会使得教学蜕化为训练而无法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融会贯通,科学智慧的知识传承方式是所谓的触类旁通,只有针对所需传承知识而触其类以启发学生自主性的参悟,才有可能使其在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融会贯通而“学会”的同时,进一步达到无师自通的“会学”之高境界。于是,我在题为《“三通”而后“知足”》的文章里表述了如斯之观点,即:融会贯通是知识传承的基本要求,触类旁通是传承知识的智慧操弄,无师自通是教学行为的最终目标。在这篇文章中还以同样的标题组织了数行“打油”韵文而表述基于知识传承的“三通”之要求、方式和目标。

我的体会是:触类旁通的“触类”,实际上是一种极具启迪功能、且极富弹性限度的智慧操作,这样的操作能够触动学生的思维而使之兴趣盎然、热情高涨的投入的积极参悟的学习活动中。当然,“触类”的智慧操弄方式实质上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也是一种挑战,和简单将知识直白的告知学生并辅之以重复性的低层次训练的方式相比,触类旁通的操作方式显然极具难度。基于如是之体会,我曾借《声声慢》之词牌而摹写了基于教师职业的主体性职业行为的“教学难”。

另外,和一般教师总希望把学生讲明白的相应做法截然不同,我在教学实践当中的切身体会是:与其努力把学生讲明白,不如设法把学生讲糊涂。若总是以简单告知的方式把学生讲“明白”,则一方面学生并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明白”状态,另一方面还会使学生自然形成懈怠的消极心理;若设法把学生讲“糊涂”,则将自然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和激发了学生的好胜,使其自觉从质疑起步而自然走进自主参悟之中,教师也便完成了“领进门”的任务,剩下的就是学生的自然、自发、自觉、自主的“修行”了。这种激疑并激趣的教学运作方式,能够把学生自然的推向积极主动、兴趣盎然、热情高涨的“悟”的学习状态之中,哪怕面对着再枯燥的学习内容,也一定能够使其在学生眼前变的生动活泼起来。

应答四

2016 年 9 月 19 日,应邀在江苏省物理名师培训活动当中做学术讲座,讲座以《浅谈物理学的“基因”与“特质”》为题而论述了如下所述之观点,即:都知道物理学具备着实验的特质,故可见实验只是物理学的外显特质而绝非是其内在核心;针对物理学而作内在本质的探寻,就需要透过实验之外显特质而探寻其内在的遗传基因;而所谓物理学内在的遗传基因之探寻,可根据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之探寻而得为“生活”“数学”“逻辑”“哲学”。具体而言:因为物理学是生活的,所以物理学才会表现出实验的外显特质;因为物理学是数学的,所以物理学才会表现出实验的外显特质;因为物理学是逻辑的,所以物理学才会表现出实验的外显特质;因为物理学是哲学的,所以物理学才会表现出实验的外显特质。在厘清物理学的内在基因和外显特质基础上,关注并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动态,并自然将其渗透进物理学的知识传承中,无疑能够实质性的提升学科教学的品质与品位。

应答五

对于即将迎来的母校淮阴师范学院的建校 60 周年大庆,我想说的话可以用三个关键词引领而作简要表达,即:感恩,为母校的精心培育;欣慰,因母校的长足进步;期盼,望母校发展辉煌。正所谓:母校六十华诞,感恩未敢相忘,欣慰长足发展,期盼更加辉煌。不妨借《西江月》之词牌而将“贺母校六十华诞”之意表述如次,曰:

西江月 • 贺母校六十华诞

跃进年间开办,

至今六十华诞。

锣鼓喧闹说发展,

四校连成一片。

归来感恩未忘,

见证格外辉煌。

当年景致识不全,

母校旧貌新颜。

说起当年的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如今的淮阴师范学院,在我们学子们的心目当中有如母亲一般。当年,我们投入慈祥母亲的温暖怀抱而吸吮着乳汁;如今,我们走到纷繁社会的各个角落而做出了回报。如果说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了一点点成绩,那么追寻其源头就应当归因于母校的培育、恩师的教导。2018 年 4 月 14 日,我们七七级物理两个班的数十位同学借“入学 40 周年”之际返还母校感师恩、会同黉,由于讲学任务羁绊而来去匆匆,在15 日的离别午宴上因提前离席而即席吟咏了《再别母校》寄情,也算是寄语母校吧。曰:

再别母校

匆匆的我走了,

正如我匆匆的来;

无论我是否招手,

总得别过那云彩。

那校园的小径,

有如牵挂的愁肠;

小径旁的石凳,

也让我不能遗忘。

石凳上的坐痕,

隐隐的把记忆呼唤;

在记忆的纵深处,

有晨读的画卷存放。

那运动场边的一角,

没有漫步,是心中梦

催促快速奔跑,

奔往那既定的目标。

目标?曾那么高远,

象接近云端的纸鹞;

满怀一腔热血,

攀援那纸鹞而登高。

但我没能如愿,

悄悄的返回了地面;

地面承载着朴实,

朴实是我们的母校!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无论我挥袖与否,

难免再别的无奈。

——2018 年 9 月 30 日

(作者:朱建廉 审核:张同刚 编校:董旭冉)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董旭冉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董旭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