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部 >> 记者专访 >> 正文
【淮师听课记】第二季 《据德》6
来源:淮师新闻网 时间:2018年06月13日 15:24   点击数:

周友士老师的课:文以载道,数以育人

授课教师:教科院 周友士

所授课程:小学数学解题研究

听课学生:教科院 谈沅林

枝繁叶茂的数学里,没有冗杂繁琐的解题过程;厚如字典的数学教材中,没有烦躁欲狂的心理变化。三尺讲台上,他融热情于数学;三十载教学生涯,他孕品德于教学。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友士老师。

说起周友士老师,一开始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那口地道的淮安普通话和整洁清晰的板书。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听来却让人亲切温暖,往往书本上两三段长度的文字,在他娓娓道来、不疾不徐的讲解下,变得浅显、明晰、生动,而黑板上也只余下清晰的大纲结构和不多的文字说明,让人一目了然。

而随着讲课的深入,周友士老师睿智而不失风趣的一面也逐渐被我们所熟知。

“大家对于演绎法并不陌生,它是推理的一种方法,”说罢,周老师拿起一支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演绎法”三个字,“那么什么是推理呢?简单的说,推理就是从一个判断或几个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时间过半,随着笔尖划过书页的簌簌声减小,周围同学的回应声减弱,周老师似乎察觉到班上同学的漫不经心,却并没有生气,而是借着解释判断的定义,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判断?”

大概是早已预料到同学寥寥无几的回答,他放下手中的粉笔,站到讲台一侧,突然说道:“周老师真帅啊!这是不是判断?”同学们先是一愣,随后哄堂大笑起来。沉闷的课堂气氛被这个有趣的例子打破,周老师跟着我们一同笑了,转眼又把话题牵回课堂上来。

虽然只是一门小学数学解题研究的课程,可黑板上给出的例题却时常会把我们难倒。我盯着半天还一字未动的作业,痛恨着数学题目的繁多艰深和变化莫测,却又想到周老师提问“为什么教小学数学却要学习《数学分析》等高等数学课程”的问题。而“莫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便是周老师给我们的答案。

“做一个小学数学老师,不意味着会背知识概念、会做小学数学题目就合格了,”周老师说道:“如果你仅仅注意到小学数学是数学里的一棵小树,却忽略了森林,那么就不能明白现在学的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多大的作用…”书本上的解题过程还是那样的令人困惑不解,可是我却愈发笃定起来,坚信自己一定能够看懂、做下去。

和一般人看待数学不同,周老师眼里的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课程,还是一门文化课,具有和语文等其他文化课程一样的育人功能和价值。于是,“数以育人”这样一个词在我脑海中慢慢浮现出来,窃以为,用来形容周老师再合适不过了。周老师的话语总能拨开我心中的迷雾,使我头脑中对于小学数学的内容越发敞亮起来。就如同一句俗语所说,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那么老师就要有一桶水。

“不是有句话嘛,‘一是一,二是二’,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数学能够培养人的理性精神和规则意识。”周老师读出我眼神里的疑惑,笑着替我做出解释:“同时,数学不是一堆枯燥无味概念、公式的集合,它也有火热的思考和美,它的精神、思想、方法对于我们处事、为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知而获智”,以知识为载体,通过教导学生如何做题继而训练他们的思维,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是周老师上课的初衷。

随着教学的逐渐深入和对数学理解的越发深刻,周老师让我开始认识到数学对于人生的作用。“培养学生,不止是传授知识和方法,还要学会思考。思考人生的时候,也需要数学。”几寸光阴里,遇到人生问题时,不妨用数学解惑吧。用假设的方法定下目标,以合情推理的方式列出计划,用努力证明的步骤验证自己的选择。幼时就与数学结缘的周老师,以自己的经历作为最好的教材,亲身向学生证明数学与人生的关系这道命题。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 “读古今书,以己为身,育三千桃李;友天下士,以己之德,化涤尘甘霖。”我想把这句话写给最爱的周友士老师。

(作者:谈沅林 审核:张同刚)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董旭冉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董旭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