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旨在推动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和教师职前培养计划的理论研究,积极为学校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在4月底的一个下午,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叶泽滨教授愉快地接受我们的采访,和我们长谈了一个多小时,谈及有关我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四个问题。
从“做全”到“做精”的转变
叶泽滨教授指出,伴随着社会飞速发展而来的高校连续扩招、地方社会对人才多样性要求逐步提高,学校合并等,许多原本清一色师范专业的师范类高校纷纷增设非师范专业,导致师范类专业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重逐年下降,师范专业出现了一定程度“边缘化”,为了保持我校多年的师范院校特色,在新时期发展目标上我校领导明确提出,要在快速做强非师范专业同时,坚定不移地做精师范专业,源源不断地为基础教育输送优秀的教师。他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的教师教育专业设置齐全,与中小学教育全面接轨,但是在新形势下我们不能被动地谈坚守教师教育,要主动完成从“做全”到“做精”的转变,为此,就必须正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师资对接上存在种种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师教育的校内管理体制上有新的改革举措。近两年来,研究所赴山东、山西、浙江以及省内的多所高校就教师教育改革进行学习考察,反思我校自身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决不忽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感培养
从事教师职业需要相当的情感投入,履行教师的职责使命,不仅要依靠知识、教育能力,还必须有很好教育信念、丰富教育情感。叶教授说,“完备的教师教育应为教师的教育情感形成筑基固本,要在形成准教师的教育信念方面做许多事情。”“所谓教育情感,简单地说就是爱教育、爱孩子。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好教育、教好孩子。”他进一步分析,目前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院校在教师培养方面大体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单纯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第二种是知识与技能教育结合;第三种是在知识、技能教育的前提上再加之教育情感的培养。这第三种教师教育实施情况最值得称道,培养出优秀的教育人才,教育情感培养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针对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教育情感的培养问题,叶教授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一是要重视营造教师教育专业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专业文化的熏陶作用,二是要建设好教育实践基地,让师范生多多地、早早地得到教育实践活动的体验。
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今年年度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叶教授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可以看为一种“英才培养计划”,对此
目前许多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院校纷纷响应,调整和改革教师教育,将可能形成“百舸争流”局面。我们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改革也要利用好这个契机,结合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发现并修整教师教育的短板,推进“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本计划在我校实施,将进一步体现学校“注重师德培养、突出综合素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基础教育”的培养理念,培养一批教育理念先进、实践技能扎实、知识结构宽、文化素养高的优秀人才。”叶教授表示,他准备就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及对教师教育的诉求进行深入研究,具体阐述。目标是回应社会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强烈要求,在学校和社会间形成互动,以求“行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卓越教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叶教授这样指出,如果做精职前教师教育,就将使“卓越教师”后备队有更全面的基础和可靠来源,而优质的教师教育基地则是“卓越教师”的摇篮。
关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最后,叶所长谈到学前教育问题在最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被高度关注,这也是他一直关注的问题。由于我国学前教育目前属于非义务教育,导致幼儿园教师低待遇的情况,带来人才的流失,学前幼儿教师性别比例失调的现状也会对幼儿性格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家应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人。”叶泽滨所长分析认为,“作为我们以教师教育为重要办学特色的学校来说,学前教育专业无疑需要趁势而上,是一个需要优先发展专业。最好建立我们学校的附属幼儿园,作为准教师们的实习、实践基地。”
长江后浪推前浪,教师教育研究所的工作就是为不断前进的准教师们打探航道,指引前进的方向。以期为祖国培养更多出色的灵魂工程师出谋划策。
(作者:王卓 审核:任燕)
关键词: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