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新闻网4月24日电(记者胡毓文刘洋)一方课堂,一块黑板,老师在这头,学生在那头。在课堂这个多元主体环境中,教师教,学生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知识从传播到吸收,融会贯通才能上好一节课,完成一场思想的高度交流。正值教学质量年开展之际,法政学院的教师积极开展高质量教学课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引领学生结合“理想 信念 担当”的主题深入理论课堂与户外实践。
一手执笔写平生
在法政学院的课堂上,始终有这样一些老师,他们用多年所积的学识坚持着真理教学,用从未忘记的初心追寻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他们深知诲人不倦的真理亘古不变,但谋求进步就得学先向前。正如公共管理学系的张玉磊老师所说:“上课讲解,不能仅仅讲述教材上的知识,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文通楼里,总有担当起信念的教师立于讲台,指点文章,激扬文字,传播学识,更于莘莘学子心中种下理想。
两相互动有课堂
在文通107 的一节课上,卢卫林老师所授的地方政府学课堂上,学生们善于思考,主动交流,课堂气氛活跃互动积极。这节课所讲的地方政府职能不仅被同学们吸收、了解,更是得到了教务处的公示鼓励。同样获得认可的还有李小聪老师的课堂,对于真正开阔同学思维的课堂,她也表示十分的欣慰:“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我确实很开心!我之前就在课堂讲了,只要我们学生开始学会思考问题,哪怕说的是碎片化的,甚至有认知错误,我都是开心的!”和谐有趣的课堂,师生间平等而又亲近地畅所欲言,无不令法政学子心向往之。
三走校外品书香
陶行知先生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对于理论的深入探索与认知,法政学院的教师们并没有将其局限在小小的教室,而是带领着同学们走出校门,用直观的见闻带动理论的认知与思维的循环。在牛锦红老师与孙慧玲老师带领下的班级队伍,沿河寻访,走名人故居,看历史剧场。历史古迹与现代化建设在引起同学感官上强烈冲击的同时,更是引发了他们对城市化进程中二者矛盾复杂关系的思考。无独有偶,奚刘琴老师也曾带着政管1402班的同学将宗教学搬到户外,开展“行知课堂”第一讲。
放宽视野,校外给予学生的不仅有文化理论的体悟,更多的还有社会本身竞争的存在。纸上得来终觉浅,能将所学转化成实战能力才是最终目标。而在人力资源专业举办的职场课堂系列活动——职来职往中,要求学生转变身份定位,结合专业实际需求,真正将理论变为实用技能,转战职场。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正是有一位位法政教师以身作则的教学担当,才有了更多学生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勇于担当。他们的创新教学,行知课堂在提高学生听课质量的同时,更为思维理论的上升开启了成长大门。
(作者:文/胡毓雯 图/刘洋 审核:孙慧玲)
关键词: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