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世宁,男,1949 年12 月生。物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怀着忐忑的心情给祝世宁教授发出采访的邀请,没想到祝世宁教授立刻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我一般一年要有两三次的时间到淮师,今年上半年还来过一次,给学校开了一个讲座。我还是母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所以经常跟母校的一些老师进行一些经验的交流,我也从他们身上了解到了学校这么多年的发展,自身的水平也不断地提高。现在学校的条件比我们当时好多了,我们过去的校园就是在淮安市中心的地方,现在的房子都是后来盖的,校园很小而且都是平房。以前的房子还有草顶,我记得有一年下大雪屋顶都压塌了,幸好没有人伤亡。现在无论是老校区的校园还是新校区的校园,整个校园的环境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条件也更好了,更宽敞了,所以同学们也有了更好的活动范围和学习的环境。”
我立刻被他的幽默风趣吸引住了,而且对以前的学校,他口中的那个淮阴师院更感兴趣。祝世宁教授出生于1949 年,是老三届。如今已是物理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祝世宁回忆起自己在淮师的日子仍是感慨不止。
“我们那个时代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时代,刚刚恢复高考,班上的同学年龄相差很大,有像我们这种老三届,也有从部队复员过来的。我是从工厂过来的,还有一些应届毕业生,他们年龄比较小,和最大的年龄相差有十几岁。不管什么样的年龄,不管什么样的背景,那个时候正好是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反正,大家对恢复高考以后获得的学习的机会都比较珍惜,所以那个时候尽管条件很苦,但是大家学习都很勤奋。那个时候每个班都有一个固定的教室,晚上上自习大家都提早来,谁都不愿意提早离开。紧张的学习使大家收获很多,也为后面工作中很好地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祝世宁教授如是说。
在淮师的三年时光里,祝世宁教授学习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对机遇的把握,他反复提及要抓住机遇,要珍惜机遇。
“因为我们这个年龄当时是不用高考的。老三届恢复高考才有这样的机会。其它的有一些年轻的同学虽然没有我们这样的经历,但是他们也是通过竞争,好不容易考进学校的。所以当时大家学习的热情和刻苦钻研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其实那时候不光是学生,那时候老师都是过去大学老师,然后下放到农村,最后学校重建,又到淮师当老师的。他们也有把过去的东西整理,然后再传授给我们的任务,所以当时不光学生刻苦,老师也很刻苦。他们为了备好课,讲好课,常常忙到深夜,有的时候没有教材还需要自己编讲义,所以那个时候学习条件虽然很苦,但大家并没有觉得苦,好不容易获得的学习机会应该非常珍惜才是,所以在淮师最大的收获就是人生的每一个环节只要有机会都要牢牢地抓住,只要有机会就应该好好的珍惜。”
问及对现在淮师学子的看法,祝世宁教授饱含深情地呼吁:“大家年轻的时候,都觉得时光太多了,可以奢侈一下,浪费一下,但是我觉得任何时候我都要提醒我们的同学,你们要珍惜好现在所处的时代,要珍惜好时代给你们的条件。好好学习吧!为今后自己人生的发展而努力,利用淮师给予你们优良的条件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今后为国家、为社会、为地区、为家乡做出贡献。”
图为祝世宁与淮通社记者凌童瑶合影留念。
(作者:凌童瑶 审核:张同刚 编校:董旭冉)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董旭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