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书明老师的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授课教师:教科院 顾书明
所授课程:教学论
听课学生:教科院1610班 谈沅林
图为顾书明老师。
踏着还有些微冷的春风,我早早来到了教室。虽然距离上课还有十分钟,但是不大的教室里早已挤满了前来听课的学生,顾老师也早在讲台前准备着上课内容。看着前排所剩无几的位置,我只好在后面随便找了位置坐了下来,心中不由得一阵诧异:两节单纯的理论课竟然也会这么受人欢迎?
似乎是验证了我的诧异,和一般的理论课不同,顾老师一开始并没有从要讲的内容说起,而是兴致勃勃地跟我们提起了他昨天一整天的经历。“昨天上午我去富士康小学听了四节课……”在顾老师的叙述下,我们仿佛也回到了那个小学听起课来。原来理论可以这样和实践结合啊!在教育行业已经工作了38年的顾老师,对教师上课有着独特的观察和见解,给还没有走入小学、真正当上老师的我们提前上了一课。
得知我们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顾老师特地从网上找来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资料,给我们讲了教育者的重要性。“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就要提升。作为师范院校,从前我们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教师,现在我们就要培养卓越教师。”为了更形象的说明怎样做到教师素养的提升,顾老师还拿《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举例,“小学语文主要分为识字与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两大板块。一二年级主要是识字板块,但是到了三四年级……”从最基本的识字能力讲到语文思维能力和文化传承。渐渐的,我们在顾老师的引导下越发意识到小学语文的重要性,明白了做好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需要付出何种努力,顾老师给了我一个努力的方向,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
在顾老师的眼里,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正是解决实践中问题的秘钥。而所谓的晦涩难懂,也只不过是缺少了实践锻炼的机会,难以在实践中运用而已。既学过文科又学过理科的顾老师,拥有文科生绝佳的理解力和理科生的缜密严谨。也是在这些特质下和顾老师的不断努力下,他才能发表一篇篇论文、写出一本本书籍。
听着顾老师的课,总让我想起《诗经》里的一句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每次看到顾老师运用自如地把《教学论》的内容和其他科目联系在一起,都不禁让我赞叹。做学问,就要像打磨玉器一样,需要不断地切磋琢磨,这样才能不断精进、慢慢的变得完善。顾老师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38年里汲取不同科目的知识,将它们都化为自己所钻研科目的内容的一部分、与之融为一体。在自己得科研道路上增加了一个最为有力的助力。
“教师需要学习的内容是没有止境的。”顾老师严肃又认真地说道,“要一步一步向前走,提高自己的知识储量。”他以自己作为评委参加江苏省“万人推荐计划”为例,为我们详尽地解释了教师的发展,他说“我觉得从教育的角度研究它,更有价值和意义。”说话的时候,顾老师手上还翻阅着一本关于教育书籍的书,利用这极少的时间把书大致浏览了一遍。谁能想到,从事教育学理论工作的顾老师,以前学的竟然是数学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学是他以后才接触到的学科。而现在他已经是这个领域中的佼佼者,这与他的努力不可分割。
“教育学理论已经成为我的理论,我践行它,也在实践中验证它。”在顾老师长达38年的教龄里,有过曾经教十几门课的经历。对他而言,这些经历无疑是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在实践当中涉及到的课程教学问题和教学管理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理论和实践从来都不是两张皮,”顾老师这样说。正是因为他对理论知识有着特别的理解,才能使我们在课堂上有机会听到小学里老师上课的例子,让我们对于怎样做一个好老师的疑问的回答越来越清晰,也更加坚定了我做好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的信心。顾老师用他独特的教学方法,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授人于理、授人于行,践行己道,更助学子行于道。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顾老师就是这句话的一个践行者,志行于道,践行于道,他在自己的教育学领域中越走越远。
(作者:谈沅林 审核:张同刚)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董旭冉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