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素飞的课:风暴来临海面微澜
授课教师:文学院 皇甫素飞
所授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听课学生:文学院1604班 沈雪宜
图为皇甫素飞老师当选第八届“我最喜爱的老师”。
如同进行曲序曲后昂扬的旋律,跳脱出沉闷,洒下光斑,一切宛若新生。这是在皇甫老师的课堂之初最鲜明的东西,一种自然而然的仪式感,让人忍不住挺了下背脊。
此水无波融喧嚣
走进皇甫老师的课堂,简单的纲要、生动的图文、理性的深究,如同一个环状的温泉池,一切相关的存在浸润着学生们,氤氲出温和的热气。在“对外汉语”的教学里,皇甫老师不停留于“对外汉语教学”,她以自己学术的敏锐视角洞悉对外汉语本身的互动性,在“对外”中寻找汉语内部发展方向,她以自己的感性视角联系国际国内,讲述作为国际汉语传播者所应有的责任感。她放得开手,能够营造学生实践教学的开放性课程;她敞得开心,能够嵌入扎根本土的江淮情调。于是,作为理论性和技能性课程的概论课在她的手中注入了精神的魅力。
她就这样站在舞台上,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身不带任何杂质的激情洋溢,学生一时间就不记得其他更多的事情了。她说她喜欢与学生时空共享的感觉,手里慢慢磨成细末的粉笔,一笔一划竟画出了只有思想碰撞的一片海。然而深藏在海底的东西更是令人动容,或许那是她的风暴,她却有将其平静为无波海面的力量。
攀登求志酿清泉
皇甫老师向我们坦言自己的生活是紧张辛苦的,她笑起来,眼角留下岁月带给她的浅浅细纹:“在这样的年纪能拥有随园的山水诗情,实在奢侈。”人生总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谈起自己的求学与研究,面对机遇的玩笑与许多不理解不支持,皇甫老师只是说:“我希望向上走,我希望到达我所能到达的极致。”极致在哪里?那是对我们多数人而言渴望却不敢想的地方。即使向前走,也很难多走几步,它意味着牺牲与非常人的坚持。然而她却真这么做了,读研读博,一个个课题的艰苦探索。面临八个月完成他人一年也很难完成的答辩论文的时候,她毅然打开“高速公路”模式,几个月里最大的休息便是晚饭时电视里看到的零星片段。她吃饭时、深夜里,都会思考,一有灵感闪过便立马抓住。即使是冬天寒冷的夜晚,深夜一次次下床记录早已稀松平常。
永远向上走,清楚明白自己的牺牲却以此为火把凛然烧起更广阔的原野,这就是皇甫老师一生道义的原动力,志之高远,道之弥深。
风雨欲来道于心
在她生活中最艰辛的一段岁月里,丈夫远调,青春期的孩子逆反贪玩,自己又刚刚好打开了语言学方面的一扇大门,一切都来得异常凶猛。在这样的日子里,皇甫老师深切知道自己内心的惶惶不安与繁杂凌乱。也是在这样的日子,她仍笑着走进教室,井然完成课前的一切准备,付诸怀有激情与学术的纯粹自我。她亲切地反复解答一个个知识点,解构繁难的框架让学生安心吸收,而后再用引人丰厚的学术理念给学生搭建框架。在课堂上,没有风暴、没有潮起潮落,只有一片时空共享的平静海面,不时在思想碰撞下留下一圈圈金色的涟漪。
问起是什么支撑着她如此心无旁骛的授课,皇甫老师说:“老师其实是半个演员。”有些事情从来都是猝不及防的,而课程却总是稳定进行着。作为老师立身于世的,其实并不是“演技”,那种潜在的东西近乎自发形成了本能——安身立命的道义。而无数岗位、无数群众联系在这种道义之下,便成了一种情怀,熊熊燃烧。
(作者:沈雪宜 审核:张同刚)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董旭冉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