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新闻网10月18日电(记者韩翔)10月17日下午,乘着程中原夏杏珍先生图书捐赠仪式的东风,受程老之邀一起来淮阴师范学院参加图书捐赠仪式的五位知名学者专家与程老一起,为淮师师生开设了六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这五位专家学者分别是: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淮阴师范学院萧兵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原副主任邵培仁教授;江苏省中学语文教育专家徐俊良先生;译林出版社资深编审施梓云先生;高分子材料专家程海涛博士。
程中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作题为“我的学术生涯”的讲座。程中原先生深情回顾了他在淮阴师专工作和开展学术研究的经历,回忆了在淮阴师专期间与萧兵老师等人的交往历史。他说,淮阴师专是他学术的起点,淮安是他的第二故乡。他从“张闻天研究从这里(淮阴师专)起步”开讲,讲述了张闻天研究的起源、经过以及为何取得成功。随后,又讲述了离开淮阴后的发展,主要是做了三件事:编刊物、国史研究和写作、人物研究和写作。退休后依然从事学术工作,整理回望系列实体书八本,总论书三部。程老充满深情的回顾,既饱含着他的治学经验和成功规律,也充满了不懈努力、拼搏奋斗的人生感悟,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听众。
萧兵在文学院作题为“学习研究的三个基本功”的讲座。萧兵用深入浅出的例子阐述了大学的核心,并将大学定义为学习和研究的大学问。他把基本功分为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两项。在“形、音、意”三个方面详细解释了文学研究需要根据科学的多重证据证明。随后旁征博引,从自己的著作到他人的评价,提醒学生们进行文学研究要使用工具书,在丰富的基础知识上进行研究,并要学会记笔记,将知识融会贯通。萧兵又从西方先进理论入手,观察古代文化,以“东、西、东”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对比、中西文化对比、古今对比的逻辑顺序阐释了文学与治疗的意义。
邵培仁在传媒学院作题为“当代传播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策略”的学术报告。邵培仁从中庸之道和学术合作两大转变方面,哲学、政治、学术传播等层面,寻求相同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范、相同的学术话题、共同的学术思维方式、理性纯粹的学术研究、衡量能力水平的共同尺度、合作开展研究、专门的组织机构。随后,邵培仁重点介绍了学科研究的交叉整合,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竞争合作,并介绍了相关的导向转变,总结了本土化、交叉化、全球化的当代传媒学发展趋势。
徐俊良在文学院作题为“顾炎武的美学思想和创新实践”的学术报告。徐俊良从人和文两方面作了深层阐述,举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例子来解释“美人观”,所谓圣贤,就是要有人格美。每个人有了这种人格美,就形成一种美俗,从而就能够形成一种美的政治。而自古以来所谓“治国平天下”,就是我们追求的美好的社会形态。他提出“美文观”,在追求文章有立意美的同时,实现文章内美和形美的整合美。徐俊良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多写杂记,以一颗热心、热情、热忱的心去做事,才能成功。
施梓云在外国语学院作题为“西洋古典文学的基石:古希腊神话、史诗、戏剧及其他”的学术报告。施梓云从文学作品的消费状态和文学价值说起,阐述了文学价值在民间,在积累之中。随后,施梓云重点介绍了西洋古希腊文化,讲解了古希腊神话、史诗和戏剧的起源和发展,指出古希腊的地理位置与社会体系推动产生了古希腊文化,奠定了西洋古典文化。施梓云从古希腊史实引申到神话,结合大量考古实例、古希腊民俗民情,重点强调古希腊文化的文化价值。
程海涛在化学化工学院作题为“新一代高通量抗污染中空纤维超滤膜及大尺寸膜件工业化生产”学术报告。程海涛从膜企业发展现状、膜技术及膜法水处理等方面介绍了膜技术在饮用水、地表水处理、以及海水淡化等领域中的应用,阐述了大尺寸膜件工业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及对策,并与师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互动环节,淮师学子勤学善问的精神风貌也给学者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来两个小时的讲座,因同学们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而延续到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有的同学不仅买来学者专家的著作请专家留言自勉,而且对学者专家的学术生涯和研究成果如数家珍,并立志像学者专家一样做人做学问。
图为程中原作专题报告。记者韩翔摄
图为萧兵作专题报告。记者戴正东摄
图为邵培仁作专题报告。记者戴正东摄
图为徐俊良作专题报告。记者戴正东摄
图为施梓云作专题报告。记者戴正东摄
图为程海涛作专题报告。记者戴正东摄
(作者:韩翔 审核:阎大伟)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董旭冉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