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暑假期间,江苏省校媒、淮阴师范学院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的大学生志愿者分别奔赴淮安市、泰州市、南京市、镇江市、徐州市、连云港市、盐城市、宿迁市八地开展踏访抗战遗址,寻访抗战老兵活动,追寻70年的难忘记忆,回望抗战的辉煌岁月。
江苏校媒记者:踏访抗战遗址 寻访抗战老兵
了解抗战历史,传播抗战精神。暑假期间,江苏省校媒记者开展了“大学生抗战遗址和抗战老兵寻访活动”,活动由省团省、省旅游局和中国青年报社江苏记者站主办,江苏高校传媒联盟承办。全省25所高校63名大学生记者参加,他们分赴13个地市,寻访了41个抗战遗址和109名老兵。
其中,淮阴师范学院数科学院赵敏、经管学院刘焕杰、传媒学院魏明月、化院王爽、文学院彭苇艺、历史学院谭文、生科院郑玉婷7名同学参加,参与寻访20处抗战遗址、42位抗战老兵。
寻访过程中,老兵们虽年岁已高,听力不顺,但仍心怀国家。
和记者采访的其他很多老兵很像,如今的孙加言已88岁,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兵们,如今却早已到了耄耋之年,他们中最年轻的战士也有84岁。“你们早一个月来就好了,那时我父亲还嚷着要骑电动车,之后突发脑梗住院了。”孙加言儿子告诉记者。
孙加言,出生于1927年11月,家住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黄集镇。1944年12月01日入伍,为第三野战军警卫三连战士,是陈毅的警卫部队,后来解放战争攻打六合城时被炸掉了膝盖,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阴雨天疼痛的厉害,行动不便,一直靠拐杖行走。退伍回到家乡后,孙加言过起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我当时在特务连当警卫,保护领导。”孙加言倍感遗憾的是,他没有上阵和日本兵打过仗。记者从洪泽县民政局拿到的名单上明确写着:淮安抗战老兵孙加言。
比起孙加言,87岁的老兵祝文明总能记起那段“军歌嘹亮”的岁月。1928年3月05日,祝文明出生于岔河镇头圩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了兵就可以打日本人。”1943年,祝文明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新四军,由于年龄偏小,参军时一直从事后勤工作,先后在淮宝独立团团部当司号员,卫生队学员。1946年被调入新四军四大队敌后运输队。
谈起经历过大小战役三十余次,祝文明总是会提高嗓门坐姿端正的说道:我打过涟水保卫战,打过淮海战役,打过枣庄战役,还有黄桥战斗,渡江战役,上海的高桥战斗。说完,老人就像孩子般哈哈大笑,咕噜地喝下一大口水。
时间可能会带走老兵的记忆,却带不走那些“刻”在身上的伤痕。老兵总有一些伤疤。19岁的祝文明在一次战斗中被伪军刺伤头部,头顶上留下了三厘米左右的刀疤,有明显的凹痕。87岁的他现在经常感到头痛困乏,尤其阴雨天更是疼痛难忍,每天白天要睡上四五个小时。
1940年,年仅14岁的崔步高参军。老人现已90高龄,身体行动不便,言语沟通也有极大障碍,我们只能通过他老伴李英的描述了解到他的抗战经历:“那时我们没有炮,完全是靠炸药炸敌人的碉堡。炸药一响,年轻的突击队员马上就突进去,一支驳壳枪,一把大刀,身上都围满了手榴弹,大约20多个。敌人连衣服都来不及穿,有的在睡梦中就当了俘虏……”崔老加入的是黄克诚领导的新四军7旅20团,1944年在涟水杨口战役中负伤,左眼失明,右额骨炸伤。
当记者面对眼前这张沧桑的脸时,并不敢多触碰他的记忆,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聆听又何尝不是一种尊敬?静静地听崔老讲他们抗战的故事,偶尔插上几句寥以慰问,时间就在唇齿间流过。崔老知道记者来自淮师后,很激动:“好啊,做老师好呀,以后可以教书育人。”合影时,崔老拿出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纪念勋章:“人生能有几个十年?一起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吧!”
为期十天的寻访,他们通过实践寻访、调研,了解了那段历史,了解了国情,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独立思考,在抗战纪念活动中发出当代大学生的声音。一个地区,一场战役,一段历史,寻访小组沿着历史的齿轮,奔波在四市的各个乡镇,只为了解最真实的抗战历史,触及藏在灵魂深处的感动!
淮师学生会:传承爱国情 践行中国梦
值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淮阴师范学院学生会星火青春社会实践团于七月中旬开展“传承爱国情践行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追寻抗日足迹 宣扬爱国精神
7月11日上午,由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组成的星火青春服务队来到抗日老兵于老的家,听他讲抗日的故事。于老已是88岁的高龄,入党时间已有60多年。谈起抗战的那段峥嵘岁月,于老满怀感慨,“要懂得珍惜啊!”他语重心长地说。如今社会科技发达、生活舒适方便,真可谓变化万千,但也来之不易。最后,星火青春服务队向于老献上党旗,并将自己亲手所作的书法、绘画赠送给他,于老也给大学生们写下寄语。
缅怀先烈 不忘历史
星火青春服务队来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陵园记录了82位抗战勇士在江苏淮阴刘老庄战斗中,与敌人展开殊死肉搏,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历史事迹。
陵园里的纪念碑、纪念馆、每个勇士的名字、国家领导人的寄语,都让星火青春服务队感受到抗日战争胜利的不易,同时更坚定了自己所肩负的振兴中华民族的重担。只有时刻铭记历史,努力奋斗,才能创造富强的国家!
倾听微党课 实现中国梦
7月12日下午,星火青春服务队走进健康路居委会,和党员们一起聆听党课。校学生会主席蒋路遥为党员们和星火服务青春队的成员们讲解了关于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PPT,党员代表上台分别讲述了他们与党的故事,令在座的同学受益匪浅。临近结尾,大家共同观看了先进党员服务于党的视频,希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激励大学生努力进取、奉献社会。
淮师社团联合会:勿忘历史 致敬老兵
山河悲,军民泣,先辈先烈的滴滴鲜血,凝聚成威武不屈的抗日民族精神。7月10日开始,淮阴师范学院社团联合会41名志愿者,先后在徐州、宿迁、连云港、盐城、淮安五市开展“勿忘历史,致敬老兵”系列活动,寻访24位抗战老兵。
志愿者们跟随老兵的口述历史,触摸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当时我想去当兵,人家说我太小了,不要我。我就跟他说,别看我小,我也能上战场,我不怕。与其被鬼子抓去盖炮楼,不如战死在战场!”刘老庄郑海东老人参军时才15岁,但回忆起与战友们打敌人,杀鬼子,眉间仍是掩不住的神采飞扬。
“姑娘啊,当年我们是真吃过太多苦哇!北撤时每天百十公里的路程全是靠走的,但是啊,咬一咬牙也就过来了。那个年纪上战场说不怕是假的,但当时你不杀敌人你就得死,只能拼了命!”金湖县陈德华老兵在回忆起战时往事时,语调不经意间上扬,难掩激动的情绪。
“当时我们被迫躲在芦苇荡中躲避敌人的包围与飞机的轰炸,作战条件十分艰苦,食物和淡水缺乏,我们用10天的食物维持了整整一个月,最后脱离了敌人的包围。”清河区的包一高老兵回忆着抗战的那段历史。
“有一年冬天,很多鬼子从四面向我们进攻,为了不让鬼子发现,我们在水里站了一天一夜,许多战友都倒下了,后来鬼子走了,我们发现腿已经被冻肿,就像塞了东西的麻袋,还有一次敌人的飞机看到了我们医疗队的标志,直接向我们投了炸弹,房子炸开了,我被埋在了土里,我当时听到连长在外面喊‘小王毁了,小王毁了’,他们都以为我死了。”涟水县老兵王志同回忆着这段九死一生的抗战经历。
盐城市亭湖区新兴镇前营村抗战老兵吴友明,今年已90高龄。看着那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勋章,老人感叹时光飞逝,转眼间距抗战胜利又过了10年。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中的吴老追忆着自己的过往人生。
“第一次与敌人正面交锋是在马陵山一战,获悉敌军的活动范围后,由团长指挥,设定方案,采取游击战术,不断转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首战告捷。”徐州市抗战老兵高宗年,14岁的他怀着一腔热血和抱负,投身保家卫国的队伍。老人于1942年-1945年服兵役,兵种为步兵,参加过马陵山、窑湾战役等多次战役。
跟随老兵的记忆,志愿者们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历史鸿沟,触摸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老兵们以平凡的血肉之躯书写着不凡的英雄事迹,我们必将永留纪念,并且将这份沉甸甸的爱国精神一代代的传递下去。
大学生志愿者们还踏访了泗洪县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纪念馆、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车桥战役纪念馆、徐州市抗日战争纪念馆、盐城市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赣榆县抗日山等抗战遗址。
(作者:柏华 郑玉婷 王莹 刘家夷 孟莉亚 审核:柏华)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柏华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