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看点您一定佩服那些依靠灵巧双手变出糖果和烟花的魔术师,淮阴师范学院老师也有这样的生花妙手,在这样的手里,陶泥雕塑栩栩如生,篮球旋转不可思议,园林景观独步天下,设计乾坤别有洞天……和上一集一样,本集作者中也有老师,老师听课和同学有不同吗?敬请欣赏淮师听课记第3季第2集《魔术》。
《淮师听课记》往集回顾:
许勇老师的课堂:一方寺庙一落古村
听课学生:传媒学院1301班王婉宁
时间:2014年10月30日
地点:教B1-417
天气:小雨
课程:园林赏析
老师:许勇
匆匆走过许多地方,却少有静下心来欣赏它们的时候。大概是看惯了城市的车水马龙,并不曾想过慢节奏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模样。许勇老师——一个高高瘦瘦、文质彬彬的身影,用自己虔诚的心带我们读懂一方寺庙、一落古村里蕴藏着的深深浅浅的故事。
图为许勇老师在给学生讲解园林植物。 记者 柏华 摄
寺庙园林是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里必不可少的标志性建筑。从南京中山陵到峨眉山仙峰寺,再到九华山与泰山的佛寺,许勇老师在这些如诗如画的土地上刻下了他步步脚印。而我们,在许勇老师的娓娓道来里,感受到它们逐步贴近的气韵。光听,是听不全一方寺庙的魅力的。也许并不是最好的摄影技术,不是最佳的拍摄角度,但许勇老师用心保留的每一张照片,都让我们深深感叹这些建筑里蕴藏着的美丽。
寺庙里最为人所赞颂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大概就是太原的晋祠了。纵观晋祠的平面图,许勇老师细心地为我们指出一条旅游的最佳路线:从水镜台到金人台,从鱼昭飞梁到圣母殿。仅仅去评价这座建筑的建筑风格是远远不够的,许勇老师凭借其深深的阅读了解和浅浅的文艺情怀,加之真诚的倾慕欣赏,为我们打开了一副悠长且生动的历史画卷:“晨钟暮鼓”这一小小的细节里有着大大的讲究,晋祠的钟楼和鼓楼各司其职,轻轻告诫着晋祠的每一缕灵魂;门檐上生生如栩的彩绘隐藏着不用的寓意,南方画山描水,北方盘龙栖凤,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牌坊”身披皇帝批文,默默纪念那些“忠、孝、节、义”的英雄,木质斗拱映衬古人智慧。哪怕是精准到某个朝代某个年份,又或者细微到某个作家某棵古树,许勇老师总是一身书卷气“待我缓缓道来”的清闲神态,谁又能说欣赏建筑是件无趣的事呢?
谈及中国知名的建筑大师,许勇老师对梁思成满口肯定“他在中国整个建筑学里是泰斗式的人物,参与到很多建筑的建设和发展,他几乎走遍了我们整个中国”。园林赏析的课堂也不只是建立在专业层面的欣赏,谈及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缠绵往事,许勇老师也是滔滔不绝。想来许勇老师也是个有文艺气息的男子,否则怎么会纠结于林徽因和曾经爱过她的三个男人的故事呢?“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梁思成先生淡淡的一句玩笑话,让许勇老师安置到园林赏析的课堂上,倒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寺庙倚仗着香客的信仰日日晨钟暮省,那我们这些虽然忙碌却还是想在生活的夹缝里寻一处寂静风景,偶尔也洗净一片凡心,沾一丝闲云野鹤的文艺气息的人们,又该何去何从呢?许勇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落古村的大门。
许勇老师是个浪漫又有耐心的人,在自己的一方小土地上种植了许多花花草草。调动课堂氛围也要归功于他培养的这些可爱小植物,回答问题赢取小盆栽是个永远不俗套的话题。
逢一个春风送暖的温度,寻一份静世安好的心情,跟随许勇老师去赏一片花开正好的园林,品一段温暖闲适的人生。
郭其勤老师的课堂:捏泥巴的快乐
听课教师:罗晶
时间:2014年12月23日
天气:晴
地点:美术学院陶艺坊
课程:陶艺
老师:郭其勤
东校区西北角有两间神秘的教室:矮矮的小平房,普通到很多学生待了四年都不曾路过,但推开教室的门,你会发现,这小小的空间里蕴藏着大大的世界。郭其勤老师的陶艺坊兼教室就在这里。
图为郭其勤老师的课堂。 记者 罗晶 摄
图为郭其勤老师的陶艺展室。 记者 罗晶 摄
图为郭其勤老师的艺术作品。 (本人提供)
图为郭其勤老师。(本人提供)
“哇!”——我猜这是每一个初次踏进陶艺坊的开场白:同学们穿着五颜六色的围裙,或埋头揉泥块,或专心凹造型,或熟练地转动拉坯机。“蝈蝈老师,为什么我捏出来的老鼠总是这么胖呢?”“蝈蝈老师,快来帮我看看我捏的玉米!”“蝈蝈老师,送你一朵我捏的玫瑰花吧!”——好欢乐好有趣的课堂!
郭老师蓄着酷酷的是山羊胡,不笑的时候看着甚至有点儿“凶”,但同学们送他的昵称却暴露了他可爱的本性。“蝈蝈老师”笑眯眯地在教室里忙碌着,像魔术师一样,将同学们略显稚嫩的作品画龙点睛:“小老鼠的后背要稍微凹一下”、“玉米必须做成空心的,这样烧制的时候才不会裂开”、“小朋友哎,老师来教教你怎么用刻刀”。阳光透过玻璃窗打进教室,似乎也被屋子里的热闹气氛给迷住了,懒懒地赖在师生们的身上。同学们专注的神情、开心的笑脸让寒冷的冬天变得温暖而动人。
作为一个来蹭课的新学生,我却忍不住“开小差”。教室四周的陈列架上摆满了郭老师和同学们的陶艺作品:傲娇的长颈鹿、萌哒哒的唐僧师徒、Q版十二生肖、精致漂亮的酒壶,每一件都让人忍不住点赞。
今天在这里上课的是大四书法班的学生,这个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本周末要参加研究生考试,却没有一个人借备考之由缺席郭老师的课。“蝈蝈老师”课堂的魅力可见一斑。
郭老师说:“书法班开设陶艺课一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一专多能。二是为了提高审美能力,相比于发达国家、我们学生的审美能力明显较低,这与我们对艺术教育的不重视和较片面有很大关系。三是提高动手能力、达到理论和实际技能相结合的目的。四是加强姐妹艺术的学习、做到融会贯通和借鉴的目的。但相比如此,我更希望同学们能在快乐中感受陶艺的魅力。”
文艺范儿+陶冶身心+快乐学习——蝈蝈老师的课,你值得拥有。
刘一老师的课堂:让思维超越想象
听课学生:美术学院1306姜颖
时间:2014年12月12日
地点:文通209
课程:图形设计
老师:刘一
时间不知不觉已经跑到了末尾,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们收获了许多。相对于九月的翘首,十二月份的我们更显得深沉。在这期间,同学的相处,老师的关心,知识的沉淀,都能使我们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
图为刘一老师。(本人提供)
图为刘一老师设计的APP作品。 (本人提供)
因为课程的不同,我们现在上的是刘一老师的图形设计。上设计课时更能使我们是我们放开身心,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上课的教室在阴面,终天都感受不到太阳的温暖,每个同学都会抖动着自己,我想这也应该是难得一见的景观吧。每天早晨都在寒风的护送下来到教室,却每每都能看见老师准备上课的身影,心里也会暖暖的。每次的设计课都仿佛处在奇思妙想之中,这样就更能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设计是没有边缘的。正如刘老师所说“打开思维,让自己融入设计的世界里”。每天都去尝试不同的图形,去感受形与形之间的关联,寻找出自己的兴趣点。
每次上课都是老规矩,刘老师会点几位同学起来回答前一天上课的重要内容,这应该是我们最紧张的时刻了。紧接着刘老师会在ppt上放出各种优秀的图形设计,看着这些图片真心觉得自己设计的可能太过肤浅了。刘老师会挑出比较有特色的图片,让同学起来阐述自己对于图片的理解,很多同学都会因为怕回答错误而选择不回答。“你们不需要担心自己会出现的错误,设计的理解是不同,也没有固定的对或者是错”。这是刘老师常说的话,这也使得同学们更加踊跃的回答问题,表达出自己对图片的独特理解。
上设计课有很多的乐趣,从前对很多事物的理解都是固定,但刘老师的课却让我们打破了许多的传统观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将一个事物经过联想转变成另一事物”。刘老师说完之后,班里的好多同学都开始窃窃私语,也都很好奇接下来的事情。刘老师让我们把三角形转变成正方形。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是将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刘老师说这些也是转变,但思维过于的拘束,没有放开,你们再试一试。当时我还是不太明白老师的意思,心想只有这样的转变还会有什么不同呢。正当大家都很苦恼的时候,刘老师在ppt上给我们放了一个事例,就是将无形转变为有形。这时的我们才恍然大悟。接下来同学就都很有想象力。后来刘老师让我们把圆形转变成正方形,而我的想法也让自己发笑。当我看到圆形就觉得会是甜甜圈,而甜甜圈会是糖,糖又会成冰糖葫芦,冰糖葫芦有形似串串香,吃串串香自然不会忘了鱼豆腐,那鱼豆腐不就是正方形了。正好刘老师看到了我的这一串联想,果断的判断我没有吃早饭,结果引的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是我们的欢乐,也许别人会不理解,但对于我们来说却很珍贵。
上刘老师的课,会使我们觉得很轻松,愉快,不会存在压力感。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倾吐内心的想法,而且对于我们这些考虑不成熟的创意,她会细心的讲解并指导我们如何做的更好。她的温柔与幽默拉进了我们的距离,也赢得了我们的尊重。
张萌老师的课堂:青春无敌,跃动无限
听课学生:石浩天
时间:2014年12月2日星期二
天气:晴
地点:体育学院篮球馆
课程:篮球
老师:张萌
张萌,CUBA,身高196,号码6,手臂长、弹跳好,善于扣篮,第11届CUBA冠军队主力队员,毕业之后的他来到淮师继续为他热爱的篮球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进入淮师以前,他的数据就被我们班不少同学谙熟于心,见到真人后,大家的惊喜更是翻番,尽管张萌老师的篮球课安排在每个周二的一早,大家总是能提前进入兴奋状态。
图为张萌老师。 (本人提供)
图为张萌老师。 (本人提供)
张萌老师开始了篮球课的第一部分:准备活动,这是一切体育活动防止受伤的关键。CUBA的训练经历给了张老师充足的经验,先围绕着篮球场“8”字型慢跑,紧接着小步跑、跨步跳等一一进行;如此进行约20分钟后,张老师带队由位于底线的球筐中拿出篮球,依旧排队“8”字型的运球训练,这也是准备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这是准备活动和熟悉球性良好的结合。”张老师曾这样跟我们说过。
良好的准备活动作为基础,接下来张老师给我们概括本节课即将进行的内容:练习左右手行进间上篮、定点投篮,复习半场大V上篮,强化左手运球,最后以体能素质训练收尾。
练习过程中,忙碌的他在篮球场的各处“游走”,每块小场地呆上一段时间,监督着同学们的训练并适时的给出指导。一声哨响,张老师把同学们召集在篮筐周围,“我看你们有些人左手上篮的步伐还是会错,”张老师面带轻松的笑容,随即拿起一颗球亲自做了示范,左脚、右脚、伸手、球进,行云流水的动作引得众人叫好连连。在张老师的督促下同学们也都用心用力、积极地去完成每一步每一个动作。
课堂的最后一个部分是体能素质——折返跑和蛙跳。同学们在听到“体能素质”四个字时产生了明显的面部表情变化,体能素质是各项运动不可或缺但也是最为痛苦的训练。“好,全部在底线集中!”一声令下,同学们就已经知道接下来等着的是什么,小部分带着些许不情愿和抵触情绪走向了大部队。当得知今天的内容是折返跑的时候大家松了口气,张老师将全班分成三组,依次进行,中间没有休息。此时的体育馆上空回荡着同学们不绝于耳的“惨叫声”和张老师的拍手鼓劲声;当最后一个女生迈过终点线时,大伙儿都已气喘吁吁,张老师随即又一声令下“整队!”气喘吁吁的体委也顾不上休息,赶忙站到人群前,大喊着“整队整队!”待大家都站定,“立正!稍息!我们这节课主要给大家时间去磨练自己的技术,熟悉球性,为学期末的考试作准备。如果你们想仅仅靠上课的时间就能打好球,就想顺利地通过考试,那是不可能的,女生也一样;打球是一个熟能生巧的项目,只有多打多练,才能提高。”在大家此起彼伏的喘息声和张老师对于这堂课的总结声中,这次的篮球课终于“不容易”地结束了,“下课!”同学们也击掌回应。
陆续走出体育馆,喘着气,提着球鞋,抓着衣服,抬头看看天,天空中的太阳如此温暖,寒风也不再凛冽;流汗的青春才是无悔的青春,想成功必然先流汗——这是我从张萌老师的篮球课中悟出的哲理。脑海中又浮现习主席的话:“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怀念的。”这是我们青春的剪影,为了将来有一个值得回忆的青春,我们必须奋斗!青春,在路上!
欢迎各单位、各二级学院通讯社、记者团、学生社团集体参加本次【淮师听课记】融媒体新闻互动体验活动,联系电话:第一季《模样》责编:柏老师,051783525819;第二季《传奇》责编:韩老师,051783525057;第三季《技艺》责编:王老师,051783525057;第四季《致敬》责编:戴老师,051783525819。
更多课堂日记,请查看淮师新闻网《课堂速写》栏目http://news.hytc.edu.cn/jxky/ktsx/
淮师听课记粉丝互动QQ群 284587643
《淮师听课记》为淮师新闻网、淮师校报、淮师电台、淮师微博、淮师微信等联合推出的大型融媒体报道活动,主要内容为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课堂日记。通过对淮阴师范学院课堂的多个侧面的报道,来展现淮阴师范学院教授风采、学生风貌、课堂生态等校园文化。
《淮师听课记》制作精良,每周一集,一集四篇,四集一季,第一季名为《模样》,第一季四集分别呈现了《教授的模样》、《妈妈的模样》、《帅气的模样》、《智者的模样》;第二季名为《传奇》,目前已推出第一集《文学之美》、第二集《屏住呼吸》、第三集《不开小差》、第四集《意犹未尽》。2014年10月第一季在淮师新闻网首次刊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江苏省教育厅官方微博“江苏教育发布”、《淮安日报》、《淮海商报》等媒体第一时间予以报道推介。
《淮师听课记》发源于2011年4月开始的“百名记者走基层”大型采访报道活动之《精彩课堂》。《淮师听课记》也是国内第一次使用融媒体互动体验式报道形式的大型纪实类校园新闻报道。报道动用了指导老师8人,淮通社10个分社、二级学院18个记者团,周恩来研究会学生分会等学生社团主动报名集体参加,参与新闻报道写作学生数百人,报道组听了全校课堂千余次。
互动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w=%E6%B7%AE%E5%B8%88%E5%90%AC%E8%AF%BE%E8%AE%B0&ie=utf-8
周一早八点,课堂有惊喜!《淮师听课记》与您相约!
(作者:王婉宁 罗晶 姜颖 石浩天 审核:朱延华)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王新鑫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