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的意义是什么?9年前,带着这样的疑问,淮阴师院一边思考,一边启动了学科建设。经过三轮的建设,淮阴师院不仅收获着学科建设的成果,更对学科建设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学科是大学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基本单元。淮阴师院也据此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学科建设之路:用“功能”引领“建设”。
学术梯队确保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可以通过一些客观的事实加以描述:近三年来,淮阴师院每年都有500余名毕业生考取北大、复旦等知名学府的硕士研究生;在校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战旗·刘老庄》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专业组一等奖”、“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创作奖”,体育学院学子代表江苏省在第六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了运动技能第一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名,获得团体总分一等奖、运动技能类一等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类一等奖三个一等奖;今年上半年,又获奖100余项,更有淮师学子将走出国门参加比赛;“绿之源”环保协会的“环洪泽湖生态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项目获得中国青年环境保护资助行动计划10万元的立项资助经费。此外,学校积极启动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一批年富力强、学有所成的学者专家还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显然离不开因共同的学术追求而聚集在一起的一批治学严谨、造诣深厚的学者。
学校一直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近年来,学校更是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启动优博计划,加大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着力打造合理的学术梯队,为学科建设蓄积后劲。截至2011年底,我校重点学科共有高级职称242人,比2008年底增加了29人,占学科组成员总数的82.7%。其中,正高104人,比2008年增加了19人,占学科组成员总数的29.8%;博士共计112人,比2008年增加47人,增加了72.3%;45岁以下学科组成员中博士比例达53%,比2008年底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各重点学科新增省“333工程”培养对象以上人才17人,省级以上学术团体理事以上人员27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大部分重点学科都拥有了以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为主体的学术团队。
科学研究激发学科建设
作为一所师范院校,理论色彩较强的基础学科较为耀眼,实力不俗,而应用性学科相对薄弱。面对这一现实,学校继续坚持发展传统优势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物理、思想政治教育、无机化学等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以这些二级学科为基础,相关的4个一级学科都被确定为省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学科。
在坚持发展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学校还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加强平台建设,注重发展新兴学科。2009年以来,学校获批3项省级平台建设项目,分别是“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特色水产繁育工程实验室”,应用性学科得到显著发展。在江苏省十二五省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学科遴选中,学校的生态学学科顺利入选,使学校省重点建设学科数量持续位居全省同层次高校前列。
在学科的框架内,学术信息是学者主要操控对象,包括知识及其载体和信息交换水平。学术信息决定了一个学科组织的起点,也表征了一个学科的水平。自2009年以来,学校科研能力显著提升。这同样可以通过一系列数字加以呈现:
学校共承担市厅级及以上项目463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19项,国家社科基金1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5项;
主持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子课题2项,主持承担星火计划项目6项,实现了承担国家级重大课题子课题和星火计划项目从无到有的突破;
纵向科研经费看,项目协议到帐经费为2218.42万元,实际已到帐经费为1348.28万元; 2009-2011年,各重点学科共发表SCI等三大检索论文230余篇,CSSCI论文2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8部,教材28部;国家发明专利受理申请20项,授权13项; ……
社会服务彰显学科建设
进京的盱眙小龙虾一直在书写着淮安的光荣,勾划着淮安的未来。小物件的“成名”显然绕不过淮师水产养殖专家的鼎力支持。
丁怀宇老师专门从事小龙虾人工繁殖与养殖研究。说起小龙虾,从其特性到其脾性,丁老师一个不落。出于自相残杀的习性,小龙虾的世界可真是弱肉强食,大虾吃小虾,这就造成了自然繁殖状态下的小龙虾存活率不高,此外,孵化率不高,种质退化。人工养殖逐一克服自然繁殖的不足,深受养殖户的欢迎。这不,忙不过来的丁老师还为当地水产养殖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丁老师还走进企业,与盱眙满江红龙虾产业园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合作。
丁怀宇老师即为生态学学科组成员。他所在的江苏省特色水产繁育工程实验室在龙虾、泥鳅、河蟹苗种繁育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获授权专利4项,新申报专利2项,承担省市水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市科技成果奖2项。像这样的实验室,淮师还有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低维材料化学重点建设实验室等。
2012年6月,淮阴师范学院“绿之源”环保协会获第一届江苏省“母亲河奖”。2011年,“绿之源”环保协会的“环洪泽湖生态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项目获得中国青年环境保护资助行动计划10万元的立项资助经费。
在淮师看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远不止技术的硬支持,还应该包含文化、精神等在内的软服务。所以,淮师还积极参与淮安地方文化研究。众所周知,中国语言文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精神生产力,主要承担知识积累、文化传承、理论创新、咨政育人、社会服务等功能。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加强运河文献资料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平台建设的同时,还与地方许多单位合作,结合省市文化发展纲要及重大问题,开展淮扬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淮扬文化产业化研究、淮安城市文化研究等,做好文化服务地方的理论准备,继续参与周恩来纪念馆、漕运博物馆、西游记纪念馆、淮安名人馆、母爱公园等场所的文化建设,丰富市民文化认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地方政府发展大文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咨询。
年初,淮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省委省政府更于先前提出了“两个率先”与苏北振兴计划。这是一个对“发展”如饥似渴的年代。这样的年代无疑对高校功能的承载与发挥提出来了更高要求。在此进程中,高校必须适应,而非失语,无为。淮师亦是如此,协同创新也因此成了淮师的新选择。
【 转自校报2012年第11期(总第382期)1版 】
(作者:陈树湘 审核:戴正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