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新闻网3月12日电(记者陈树湘)在3月6日下午举行的淮阴师范学院创先争优学树典型推进会上,党委发出号召,开展向全国体育参赛团队等三个先进典型学习活动,为了帮助全校师生员工更好地开展学习,淮师新闻网特全文转发三个典型的先进事迹。这里转发的是由创先争优办公室宣传组起草、体育学院冯立安同学宣讲的演讲稿《不畏强手 不甘平庸 不计得失——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参赛队先进集体事迹》。演讲稿认为,全国体育参赛团队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不畏强手敢于突破、不甘平庸追求卓越、不计得失彰显团结的“三不”精神。演讲稿全文如下:
2011年8月16日—20日,我校代表江苏省参加2011年第六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我校代表队团结一致,不畏强手,勇于拼搏,获得了运动技能第一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名,获得团体总分一等奖、运动技能类一等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类一等奖三个一等奖的优异成绩。江苏省教育厅专门发来贺电,认为这一成绩“充分展示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较高水平,展示了江苏大学生的优良素质,为江苏高校赢得了荣誉。”
在备赛、参赛期间,参赛团队不畏强手,敢于突破,用高昂的斗志谱写战歌;不甘平庸,追求卓越,以高度的责任感诠释奉献;不计得失,通力合作,用一致的行动彰显团结。
一、不畏强手,敢于突破,用高昂的斗志谱写战歌
本届大赛共吸引了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州、直辖市的24所高校代表队参赛。参赛队中,更多的是如首都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等专业体育院校和“211”高校,其阵容强大,实力强劲。正因如此,本届大赛注定是一场高规格、高水准、高质量的体育盛会。
我校参赛团队没有丝毫畏惧。在教练员制定的高强度的训练任务面前,参赛同学认真执行训练计划,勇敢挑战自我,努力突破瓶颈。备赛期间,运动员们每天要进行十多个小时的训练。一次次地准备,一次次地开始,一次次地重来,这些让训练枯燥、机械。可是,队员们却用自己的坚韧与执着去战胜枯燥与机械,在无尽的重复中克服伤痛,突破自我。
距离比赛还有十天时,李杰在一次跳高练习中,因试跳过猛,不慎腹肌拉伤,疼痛让他泪流满面。当领导老师都确信他已无法参赛时,他却以惊人的毅力,重返赛场,为团队最后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冯立安同学在大赛前一天熟悉场地时,不慎跟腱受伤。在危急时刻,冯立安发扬了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坚持完成比赛,以其过人的毅力,把体操比赛演变成一场精彩的表演,并赢得体操最高分,为团队最终的胜利赢得优势。
长时间的高强度的训练,李旭同学的腰部受伤,躺下去就别想自个起来。当老师同学都劝其放弃的时候,李旭却选择了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毅然参加比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安乐龙同学四项全能,为比赛胜利赢得先机。可是刚进校时的安乐龙却并非如此耀眼,身体素质并不出众,运动基础也不过硬,100米要跑13秒多。可是在被抽中确定为参赛队员后,他不泄气、不放弃,在不断地加练中逐渐缩小与同学的差距,100米只要11秒就能解决,并最终练成四项全能,成为参赛队员中的一个小小传奇。
在面对二十余支实力强劲的参赛队时,我校参赛同学不畏强手,坚定地执行了训练计划;在遇到训练瓶颈时,队员们敢于突破,在一次次的突破中昂扬斗志,谱写了一曲英勇战歌。
二、不甘平庸,追求卓越,以高度的责任感诠释奉献。
优异的成绩背后,总有一群无私奉献的人们。赛前准备过程中,所有参训教师都做出了无私奉献。
在任务下达的第一时间,所有参训教师都严格按照要求,及时科学地制定出详细的训练计划,细致到每一天的训练进程,每一节课的训练内容。
赛前两个月适逢暑假。先前,很多教练员已经“牺牲”了寒假。但是,赛前两个月更是无比关键。教练员们没有半句抱怨地继续“牺牲”暑假。
对于许多队员来说,体操不是强项。为此,姚雪山、张在宁两位教练从“零”开始,把动作一个个地肢解,一遍遍地示范。他们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默默坚持了八个月。
田径老师陈建东亲自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在其高超的技能展示中,更直观地体会动作要领。为了更好地挖掘队员潜力,在平时的训练中,陈老师总是会故意变化交接棒顺序,在变化中分析队员们的性格特点与技术特征。所以,在大赛开始前才会出现陈老师的“临阵受命”。参赛队员对陈老师的“临阵受命”却习以为常并深信不疑。“认真教学,高度负责”是陈老师一以贯之的原则。年过不惑的他,在心中依然记得恩师的教诲:“一个教练员要像医生一样工作认真负责细心,训练不好就会伤人。”
篮球老师李刚沉着冷静,认真自信。教学多年的他深知比赛对学生基本功的要求。在去沈阳参赛之前,我校代表队曾与安徽安庆与山东济南的代表队有过两场对抗赛,在去安庆时李刚老师因亲人生病,未能成行,但当他得知我校代表队安庆第一天对抗失利后立即赶下午1点的车从南京赶往安庆,现场指导了第二天的对抗赛。54岁的他自己住在东校区,却因为训练的事不得不每天奔波。
葛恒阳等老师与参赛同学一路走来,不论季节的变换,不变的是他们对同学们的那颗父母般的心:自掏腰包、陪吃、陪住。看似平常的小事,可是能把这些平常的小事一如继往地做好,其本身就已经不平常。他们用自己的坚守演绎着坚守。
英语、计算机培训教师针对参赛队员的自身特点,在不断夯实其计算机、英语基础的同时,还另辟蹊径。田艳华老师、翁小兰老师出卷模考,仔细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好成绩,王刚、党立新、吴心瑜等中青年英语老师,与队员们打成一片,通过唱英文歌曲、英语小游戏互动等形式,激发起队员们对英语的强烈兴趣,实现了在较短时间内队员们英语水平的较大提升。回想起那段紧张的培训,吴心瑜老师对自己不满3岁的女儿充满了内疚。可是如果还有下次,吴老师毫不犹豫地说:“一定还会全心投入。”
在备赛、参赛期间,全体备训教师不甘平庸,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与队员们一道追求卓越;在同学们训练成绩不断提升的同时,所有参训教师用高度的责任感诠释了奉献。
三、不计得失,通力合作,用一致的行动彰显团结。
优异的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离不开学校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
学校专门成立了由副校长纪丽莲和党委副书记顾建国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大赛领导小组,郑勇、胡相峰、顾建国、纪丽莲等校领导高度重视,并多次百忙之中深入教学、训练第一线,指导慰问参训师生。
体育学院、外语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积极支持,精心筹划,派出精干的教师队伍;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饮食服务总公司、设备处、宣传部、团委、后勤服务总公司等相关部门充分支持,团结一致,为参赛团体积极做好后期保障工作。
在选择参赛选手时,因为武术主力存在薄弱项,武术老师万瑜出于团体荣誉的考虑,忍痛放弃武术主力,确保最终团体成绩的优秀。
负责运动员饮食的教工餐厅李加球副主任以“运动员一天三顿吃得饱,吃得满意,就开心”作为行动宗旨。亲自为运动员量身定制菜谱,在考虑到搭配之外做到一周内菜样不重复,还特地派厨师学习特色菜系,做到每天都有新花样,让运动员吃得开心满意。不仅如此,李加球副主任还坚持陪学生一起用餐,留心学生用餐情况,记下学生对菜的喜好,争取以后在配菜时避开运动员们不爱吃的菜,保证其饮食量。此外,为保证学生用餐时间,餐厅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提早半小时上班,晚半小时下班,对此,他们毫无怨言。
沈阳比赛期间,只要有比赛,全体教师、学生到场为运动员加油;赛后及时总结赛事,分析得失,研究对策。
自从我校被确定为代表队的那一刻起,全校相关部门便统一目标,用一致的行动彰显团结,他们已完全忘记了小我,只为着一个大我而努力,他们聚在一起凝成一股力量,创造了一个辉煌,彰显了淮师精神。
(作者:陈树湘 审核:张同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