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综合新闻 >> 正文
淮阴师院召开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发布时间:2011-10-10 02:02:57 作者:文字/陈树湘 摄影/郑佳 来源: 淮师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来源: 时间:2011年10月10日 02:02   点击数:

10月9日上午,淮阴师范学院全校师生通过多种途径收听、收看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下午,校党委宣传部、社科处、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联合召开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校内部分专业老师、历史研究专家、青年学生代表和相关部门同志20余人参加座谈会。

/

会上,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朱延华传达了校党委书记郑勇对全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一是要高扬主题,把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与庆祝建党90周年紧密结合起来,在校园内唱响爱党爱国主旋律;二是要抓好学习,把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与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讲话作为近期全校师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最重要内容,通过党委中心组、教职工集中政治理论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党团日活动等途径,组织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习,不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三是要推动发展,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纪念辛亥革命,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发扬辛亥革命的振兴中华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立足岗位,创先争优,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校九三学社主委、历史学博士张德顺教授通过十个“一”对辛亥革命革命进行了全景式回顾,建构了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框架。十个“一”分别为:一代伟人(孙中山),一个组织(同盟会),一套理论(三民主义),一次起义(武昌首义),一项成就(结束专制),一大创举(建立民国),一大教训(疏于建设同盟会),一种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愿景(中华民族的统一复兴),一座丰碑(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专家、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历史学博士李巨澜教授学习、研究与教授历史已多年,谈及百年辛亥心生感触:这个感触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那样,“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对其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给予了较多的呈现,其折射出来的主题仍然是统一、民主、共和。李教授还通过辛亥革命后《申报》上的一则新闻具象地呈现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影响深远,但是从当时广大民众的反应来看,其作用是有限的,并没有深入到当时最广大的民众并被广大民众接收与信仰。从这个层面看,辛亥革命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局限性也一定意义上也说明了革命的艰巨性。尽管辛亥革命革命的统一、民主、共和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在还远没有完完全完、彻彻底底实现的今天,这样的现实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之努力。

世界近现代史专家、校社科处处长、历史学博士杨春龙教授联系美国社会变革的过程对比辛亥革命史,认为声势浩大的辛亥革命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三民主义,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深入人心,为10年后一个更加先进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辟了道路。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高卫国认为辛亥革命开启了民智,推翻了晚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2000余年的封建统治,第一次响亮提出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们今天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缅怀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们过人的远见与卓识,在缅怀与学习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学识素养,争取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才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应有贡献。

历史文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雍正江博士运用现代化史观,对以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近代化进程进行了梳理,对中国的近代发展路径进行考量,说明了中国被迫走向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却走了一条从技术到制度再上升到思想的、与西方相反的路径。正是因为路径相反,所以,西方国家得以兴盛繁荣,而中国的辛亥革命却以最后的失败告终。这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启示。所以,为适应当下的改革开放,人们对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探讨。

党史研究专家、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党总支书记金钊认为,胡总书记的讲话跳出历史事件本身,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更替,深刻地剖析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讲话言辞朴素却饱含深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唯物史观、超凡的胸襟和抱负,也有其用心、细腻的一面。

参加座谈会的同学在仔细听取了专家教授们的或研究心得或学习心得之后,对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与深远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郑佳同学因为上课,所以错过了纪念大会的现场直播,课后第一时间郑佳打开网页及时了解纪念大会的情况。郑佳说,在越来越浓厚的纪念辛亥革命的氛围里,一大批青年学子对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纪念辛亥革命的用意也正在此,就是要我们青年学子能够全面了解那段历史,站在历史的角度解读那段历史以更好地面向未来。张维、叶月明等同学毫不掩饰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拜。他们认为孙中山先生的个人魅力来自于他在极端危险情境下的对理想与信念的坚持,尽管革命以失败告终,但是孙先生一直在努力。孙先生身上折射出来的愈挫愈勇的精神与勇气令人折服。2011级新生施安奇对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报以了同样的尊敬与佩服:每次去南京,都会去中山陵,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多地感受孙先生那跨越时空超人般的意志与个人魅力。此外,每次去中山陵也都会看到很多年青人。我们90后尽管没有经受过革命的苦难,但是我们珍惜得之不易的幸福,我们也一定会不断地充实自身,增强学养,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校党委宣传部长朱延华认为,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辛亥革命作出了最为全面、最为深刻、最为精辟的评价,讲话回顾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实现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伟大抱负,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个必须坚定不移”,深刻指出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饱含深情地希望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朱延华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纪念辛亥革命,一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开展纪念活动的重要意义;二要广泛进行近现史教育,三要广泛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四要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辛亥革命”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座谈会由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党总支书记金钊主持。

(作者:文字/陈树湘 摄影/郑佳 审核:朱延华)

关键词:

本文来源: 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root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