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综合新闻 >> 正文
开门办“市场” 学生“推销”忙——我院举行2006届师范类毕业生供需洽谈会
来源:淮师新闻网 时间:2005年12月20日 00:00   点击数:

12月18日上午,踏进王营校区的大门,一种热烈的气氛就扑面而来,拱形门、红气球,伴着寒风中姹紫嫣红的鲜花,彷佛我院毕业生的“红盖头”,等待着有心人来揭开。教学楼大厅内,更是人声熙攘、群情沸腾。原来我院2006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正在这里举行。

这次洽谈会共吸引了165家省内的用人单位,其中淮安市就有85家单位参与。到会的既有各个中小学单位、也有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民办校等。我院今年共有2903名毕业生,各个系科的师范类毕业生2004人参加了此次洽谈会。

面对这次“买卖”双方的互动,用人单位和“推销员”们都各有高招。盱眙实验中学的展台前,他们带来了笔记本电脑,循环放映学校的简介和概况,优美的画面吸引了好多学生驻足观看。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等学校则走出自己的展台,向参会的学生们发放宣传手册,希望各个学生能到他们的“地盘”去看看,学生们有点惊奇,只有自己向用人单位推销的,没有想到招聘单位也会主动向他们伸出手。外文系的一个女生站在省淮阴中学的展台前,面对招聘的领导侃侃而谈,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介绍自己的兴趣特长,一边翻着自己的简历,一边用流利的英语口语作简介,用人单位的老师们连连点头,带着笑容收下了她的简历。物理系的一名同学,是徐州铜山农村的,他对笔者说,今天一共投递了5份简历,都是他们徐州的乡镇中学。当被问之为何不向市区的一些中学或者县区的重点中学投递时,这位同学很明确地说,我对自己作过分析,对自己大体上有了一个定位,所以我只把眼光锁定在故乡的乡镇中学,希望他们能接纳我回去为家乡教育尽一份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我们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待有了更实际、更成熟的想法,“先就业后择业”成为大多数毕业生找工作时的宗旨。

接近十点钟的时候,洽谈会渐趋高潮,到处可见推销自己的毕业生,也到处可见正在专心翻看简历的“考官”。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仅淮阴师院附中一家单位就收了近两百份简历,也收下了近两百份期待。翘首以盼的眼神遍布在场内,在阳光的照射下这眼神显得分外让人心疼。成功地将自己推销出去,不仅是个人四年学业的总结,也关系着一个家庭的欢喜忧愁,因此笔者在现场还看到了不少学生挽着家长的胳膊逛市场,在家长的密切注视和指导下投递希望。中文系的一位家长说,以前仅仅是看到报纸上说的就业难,今天才真正看到这拥挤的场面,体会孩子的不易,所以只要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满意的工作就好,家长不会过于苛求了。简单的话语里,弥漫的是一种理解和宽容的气息,也为在场内寻寻觅觅的学生们减轻了一份压力。

冷热不均的现象在就业市场内仍然存在,重点名校、公办中学的展台前挤满了人,简历堆得老高老高,而一些乡村中学、民办学校的门前却似乎还是不容乐观,有的苏北农村的中学展台前简直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这种现象的产生,说明我们的毕业生们在就业选择上仍然有误区,一是就业期望值太高,没有能够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二是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分布缺乏深刻的了解。当前,苏南地区的师资已饱和,只能消化本地生源,甚至有的地区连本地生源都很难消化,苏北地区师资需求较大,但是学科结构和区域分布上存在矛盾。学生们应该降低就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以务实的态度积极到苏北、到乡镇中学、到民办中学去就业。

把用人单位请进来,把买家的要求集中起来,学院每年为毕业生们量身定做、倾心打造大型的供需洽谈会,方便了学生,也方便了买家,同时,各个系科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辅导员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就业信息,为学生们创造就业条件。学校就像一个大裁缝,在“买卖”双方之间穿起了一条沟通的红丝线。

(作者:王新鑫 审核:)

关键词: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root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