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媒体淮师 >> 正文
【新华日报】兴趣才是择业最好的向导
来源: 时间:2014年07月03日 08:55   点击数:

江苏高考第一阶段志愿填报昨天已经结束,关于专业填报的讨论在网上依然火热。一则由记者劝阻江苏高考理科“学霸”吴呈杰“千万别报新闻专业”的消息,引起网友集体围观,并衍生出“千万别报体”,让金融、法学、心理学等诸多专业纷纷躺着中枪。

偶然事件,点燃集体吐槽

昨天下午5点,记者联系上无锡天一中学考生吴呈杰,他最终填写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而非当初根据兴趣选择的新闻学专业。

“好多采访我的记者告诉我,记者生存压力大,并非是一个好的职业选择。”电话那头,吴呈杰坦言,在这几天里,很多记者的劝说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一定影响。

吴呈杰没有想到,由此引发的集体吐槽在网上愈演愈烈。

“千万别报地质,干什么不好,大老爷们儿去荒山野岭挖石头,你自己看着办。”“千万别报国际贸易,因为听起来‘高大上’,其实还在国内混。”“千万别报计算机,因为都是宅男,无从下手。”……各行各业举牌警示,苦劝学弟学妹们千万别报某某专业,“免上贼船”。

众多“过来人”现身说法,诉苦自己的专业如何“坑爹”,不少网友更直呼他们是“业界良心”。

一份网络调查显示,仅16%的网友完全相信吐槽之言;23%认为当局者迷,吐槽可能存在片面;26%认为吐槽纯属恶搞,完全不信;35%表示无所谓,看过就忘。

当局者痛,折射职业倦怠

“网友们的吐槽,是放大了的‘当局者痛’,也部分折射真实的世相。”江苏师范大学04级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谢宏娟,如今跳槽成了南京一家公司的职员。“如果当年不跳,我也会是一肚子牢骚。所以选择专业和工作时,忠于内心,太重要了。”

“我们似乎生活在职业错配的年代。我曾经听当老师的说,再也不让我的孩子当老师了;甚至当我进入银行业,周围还会传来这样的声音:再也不能让我的孩子进银行了……似乎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圈子里,美好都在圈外。我也想问:这究竟是怎么了?”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范超,毕业后在机关工作,后进入媒体,现供职于某银行。昨天,他的这句话在网上被转发无数。

南京大学教授顾海说,这反映了身在其中的职业人的职业倦怠。早就有老话“干一行怨一行”,但为何今天被放大了?一是某些行业的社会矛盾在加剧,比如医患之间;有些行业从过去的热转向了冷,比如新闻业,身在其中的职业人感慨、发泄,不足为怪。

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同刚很是感慨,“千万别报体走红,除了一部分调侃,更多的是年轻人对职场的一种情绪性宣泄。很多人只是放大了自己行业不好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在行业中的收获。”

随波逐流,会酿日后“职场怨念”

尽管无须为集体吐槽加过多沉重的标签,但作为家长和毕业生,却应该从围观中警醒,因为在选专业时一味追求热度,而放弃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也许会使得日后走入职场后始终无法投入身心,酿成最后的职业怨念。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章灿在1979年被北大历史系录取,喜欢文学的他为此也曾郁闷过。后来,他考取了南大的文学硕士、博士。“我最担心的是有些孩子没有兴趣,不知道喜欢什么,只是被动地‘随大流’。”程章灿告诉记者,有兴趣就要尽可能坚持,如果做不喜欢的事,很难有成就感;勉强干,也很痛苦。“有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很重要。”

扬州大学招办主任顾松明说,“冷”和“热”有一定相对性,“只瞅着眼前的就业冷热,只看暂时的‘钱途’,当下所谓的热门专业,不见得以后职场就轻松。”

(本报记者 沈峥嵘 王拓 王岩 蔡志明)

《新华日报》 日期:2014年7月3日 版次:04 作者:沈峥嵘 王拓 王岩 蔡志明

网络链接:凤凰财经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703/12647102_0.shtml

(作者:沈峥嵘 王拓 王岩 蔡志明 审核:朱延华)

本文来源:新华日报责任编辑:朱延华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朱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