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媒体淮师 >> 正文
【光明日报】《城市化莫把历史制成标本》一文有反响
来源: 时间:2013年02月20日 00:00   点击数:

本报南京2月18日电(记者郑晋鸣)本报于2月16日头版刊登的《城市化,莫把历史制成标本》一文在江苏引起广泛反响,读者纷纷来电来函表达共鸣。

江苏教育学院、江苏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管向群教授来函:“稿件点得很有力度!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文物保护也不单纯局限于修复原样以展现其本来面貌,更多地则要考虑如何发挥出最大效益,如何避免将文物修复成‘标本’,在一番‘为’与‘不为’之间,总会引起争议。基于此,稿件对南京民间600年历史的明朝瓮堂、清朝时期的江宁织造府、民国鼎盛时期的大华大戏院三个文化地标的三种不同命运进行纵向铺述,明朝瓮堂将要失去其服务平民的价值而用以参观,大华大戏院依旧营业,江宁织造府在保护中断断续续空关。保护的初衷最终能否达到大家满意的效果?在事实的不断碰撞中,答案不言自明。让文化‘活’起来,才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历史不仅仅是符号,更不能成为标本,这个值得人深思!”

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院长、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致电:“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地方文物保护意识不是很强,不是特别重要的文物有的就服从于城市化建设了,这样的做法确实存在。在我看来,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要结合起来,一个城市的品位与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因而这篇文章的命题非常有意义。如何使得现代化、城市化建设与城市文化的保护、传承两者之间相得益彰,我认为需要把历史的传承、文物的保护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因而本文对‘历史的保护不能成为标本’的呼吁,我非常赞同!”

淮阴师范学院朱延华发来邮件:“贵报2月16日头版《城市化,莫把历史制成标本》是一篇很有深度的新闻!一是有现实针对性:文章以南京三座地标的三种命运为引子,提出城市历史文化建筑如何保护的深刻时代课题,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客观地提供了若干方面的观点,启发和激发读者去思考;二是有知识趣味性:文中介绍的瓮堂,特别有趣,估计大多读者都是第一次知道;三是不回避问题:文章直接曝光江宁织造府重建之后三年空关。这样的新闻让人回味!”

报道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02/19/nw.D110000gmrb_20130219_4-03.htm

(作者:郑晋鸣 审核:张同刚)

关键词: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root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