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媒体淮师 >> 正文
【新华网】培养应用人才 助推地方发展
来源: 时间:2013年01月13日 00:00   点击数:

淮阴师范学院:培养应用人才 助推地方发展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1月12日电(记者凌军辉)有着50余年高等教育办学历史的淮阴师范学院近年来创新发展理念,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础上,把学科优势和地方特色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求生存、求发展、校地建设相互促进的新路径。

“结合专业特色、培养社会急需的‘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基石。”淮阴师范学院校长胡相峰教授介绍,半个世纪来,学校培养了10万余毕业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师范类毕业生。2010年的一项统计显示,淮安市827所中小学中,517名“一把手”校长是学校毕业生。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课程建设工作,加强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人才培养上与社会发展实现无缝对接,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2012年,学校与苏州大学联合培养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41人,与江苏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教育硕士10人。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校面向淮安周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专业学科特色,探索政、产、学、研合作之路。

制订服务地方行动方案、派出科技特派员、对师生参与科研实践进行奖励……在淮阴师范学院,目前已形成一整套与服务地方要求相配套的机制与制度。近年来,淮阴师范学院先后与洪泽县人民政府、淮阴区人民政府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在政策激励下,学校的多名教授、博士走出校园,把学校的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胡健教授参加淮安市钵池山公园建设,提出中国少有的以道教为主题公园,并提出“古(历史文化)今(现代园艺)相融,虚(水)实(山)相生”的造园主张与设计,得到社会认可并付诸实施。王新风教授担任淮安市科技特派员、挂联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富硒食用菌栽培技术”无偿地传授给当地村民,带领农民实行科学种植,实现了科技帮扶与自身科研事业的良性互动。

学校依托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低维材料化学、生物质能与酶技术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苏省羰基金属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重点建设盐化工、凹凸棒土开发利用、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运河文化研究、洪泽湖历史文化和资源利用研究、区域发展和社会问题研究、物流规划和社会发展研究等服务品牌。丁怀宇老师博士做的是海洋藻类研究,读博回校后,主动对接淮安小龙虾特色产业,转向小龙虾研究,目前从事小龙虾人工繁殖与养殖研究,为淮安水产养殖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2012年11月1日,淮阴师范学院联手中国科学院水生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淮安市科技局、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江苏省农业科技实业总公司,共同组建洪泽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学校‘放眼大湖谋发展’的办校思路得到进一步彰显。”校长胡相峰说。

报道连接:http://www.js.xinhuanet.com/2013-01/12/c_114337071.htm

(作者:凌军辉 审核:张同刚)

关键词:

本文来源: 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root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