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媒体淮师 >> 正文
【中国教育报】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来源: 时间:2011年12月23日 00:00   点击数:

——淮阴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纪实

《中国教育报》12月23日四版头条讯(记者王新鑫 史晖 韩翔)淮阴师范学院坚守在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淮安,一直是苏北腹地各城市的人才库,各行各业都有该校培养的毕业生,中国自然科学界科研成果最高奖——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得主、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祝世宁从那里走出来,全国劳模、十六大、十七大党代表洋河酒业集团董事长杨廷栋也是从那里走出来,还有更多基础教育战线上作出卓越贡献的工作者。过去的几十年里淮阴师范学院走出去的青春栋梁,现在已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不乏众领域的高精尖人才,无怪乎祝世宁院士提及母校感慨地说:“淮阴师院是个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

淮阴师范学院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结合地方特色开展活动。2011年3月淮阴师范学院绿之源环保协会的《环洪泽湖生态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项目获团中央10万元项目资助。图为洪泽湖生态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项目启动仪式。韩翔

8月16日,淮阴师范学院代表江苏省参加教育部主办的2011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获得团体总分一等奖、专业基础理论综合比赛团体一等奖、运动技术技能类比赛团体一等奖三项大奖。此次比赛强手如林,全国共24支代表队参赛,江苏省教育厅专门发来贺信,淮师代表队“展示了江苏大学生的优良素质,为江苏高校赢得了荣誉”。音乐学院舞蹈队获得由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舞蹈家协会主办的江苏舞蹈“莲花奖”青年组表演金奖,合唱团荣获由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音乐家协会主办的江苏音乐茉莉花奖银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2011年全国第三届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上获得“两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学生社团“绿之源”环保协会的“环洪泽湖生态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项目在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TOYOTA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行动”中获得10万元资助奖励……

在校学生频频获奖,得益于淮阴师范学院一直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的观念,也顺应了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该校党委书记郑勇认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淮阴师范学院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锻造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要用大学本科四年时间为学生毕业后的美好未来夯实基础。”转变思想,锐新改革,努力探索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始终是淮阴师范学院人的不懈追求。该校校长胡相峰说,“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以来,我校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学在持续升温、教改在稳步推进、成效逐渐显现,学校的发展重心转变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来,淮阴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必将持续不断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坚实力量!”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立“一体两翼”内涵型人才培养目标

伴随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型,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越来越高,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淮阴师范学院决定从高校“培养人才”的最基本职责入手,系统设计、分类整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2011年7月1日,淮阴师范学院聘请中科院院士祝世宁为特聘教授。韩翔

明确人才目标定位。据该校副校长纪丽莲介绍,学校审时度势,确立“两个转型、一个突破”的办学思路,即加快从注重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加快从传统师范办学模式向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办学模式的转型,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该校从适应高等教育转型的新形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形成“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所谓“一体”,是指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两翼”,是指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协调发展。即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做精师范专业,做强非师范专业;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明确“思想品德好、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规格,始终贯彻“强化通识与彰显个性相结合,拓宽基础与加强实践相结合,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

开展系列教改项目。2010年,学校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工作,在教学理念、培养方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开展实验,着力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面向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课程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校内外专家评审,共有1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项目”和10项“创新课程建设项目”得到立项资助。生命科学学院与淮安农业科技实业总公司“校地合作”生命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城市与环境学院与江苏地元项目管理公司、江苏先河地土地评估公司等开展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房地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教育科学学院与淮安市中小学合作开展基于院校(园)协作的小学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数学科学学院与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开展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等。还确立了工程应用性专业实习改革、专业技能训练专项改革、课程考试改革、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制改革、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等七大类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推进课程设置优化,完善“平台+模块”个性化教学体系

为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淮阴师范学院开始琢磨对学生分类教学,让老师教得更有针对性、学生学得更有目的性。

/

淮阴师范学院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狠下功夫,成效显著。在2011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淮阴师范学院代表江苏省参赛,获得三个一等奖。图为参赛选手与指导教师合影。庄飞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淮阴师范学院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指每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通修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每一平台课程内,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的差异按“模块”方式进行差异性设置,同时将学生素质与能力拓展训练贯穿在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从知识传授向培养能力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讲授为主向实践训练为主转变。鼓励各二级学院以专业为平台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倡导“教、学、做”一体,根据专业要求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如化学化工学院“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法学院模拟法庭教学训练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创新学习,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推进“因材施教”教学。为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营造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氛围,该校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通识通修课程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决定选择哪一种层次的课程。为强化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学校积极推进选课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教育学、心理学、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等,由学生自主选择上课班级、教师以及时间,形成个性化课表。既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针对每年招收生源的文化基础较弱、学习习惯较差等现状,从2007年开始,学校在本科中逐步推行导学制和导师制。加强对新生入学教育引导,给每位学生发放《新生学习指南》,普遍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内涵和社会需求,理性选择专业方向,科学规划职业人生,为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聘请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新生班主任助理,传授经验,做出示范。在中高年级实行导师制,通过双向选择,为每位学生配备学习导师,学生跟随导师做实验、做课题、做研究,或在导师指导下考研。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当中始终保持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发展目标。

搭建学校地方合作平台,输送“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

淮阴师范学院致力于建设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开辟多样的实习实践基地,实现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校内校外实践教学有机衔接,在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社会输送能够拔尖创新的应用性人才。

/

淮阴师范学院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2011年6月19日,学校合唱团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设立的江苏音乐最高奖——江苏音乐茉莉花奖全省合唱比赛中荣获银奖。朱凤祥

加强实践能力训练。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始终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一是确保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5%,文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5%。二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以“做精师范专业”为目标,构建由职业技能训练、教学观摩、教学见习、微格教学、课题研习、教育教学实习组成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伙伴协作关系,拓展学生专业发展平台;另一方面以“做强非师范专业”为导向,紧紧围绕企业、产业和经济社会需要,调整课程设置,积极开展“项目式”、“合作式”等多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三是推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申请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供良好的平台;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有机渗透各种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内容,增强就业竞争力。

积极拓展合作培养。学校创立与科研院所、高水平院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进人才培养多样化、个性化。一是开展校企合作。利用地域资源优势,结合洪泽湖生态农业、盐化工、电子信息、特钢、运河文化等地方农业、工业、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重点领域,与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南京苏富特公司成功合作申报了“江苏省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项目;生命科学学院与淮安农科院进行“校地合作”;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上海旅游企业合作搭建专业实践平台;传媒学院与淮安报业集团深度合作;美术学院与企业共建创意产业园等等。二是探索校校合作。学校与美国萨姆休斯顿大学、法国图卢兹第二大学、日本山梨英和大学、韩国建国大学以及国内的天津外国语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进行3+1或2+2模式的交流学习。

校长胡相峰教授也活跃在教改第一线,他领衔的“转型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活力,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为学校的转型变革找到了着力点,也为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无论是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是实践创新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十一五以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500余项。近三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分别为444、452、535人。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创造更多的选择与机遇,让更多的学生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每个淮师人都将带着“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淮师精神走出校园,他们会在未来的新岗位中大放异彩!

编辑: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