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12月3日
天气:晴
地点:教A-205
课程:大学语文
结束了两节英语读写课,一路小跑到达教A,未进教室已感受到暖意。此时,姜春老师已来到教室,为上课做准备,看着我们陆陆续续走进教室眉毛微微有点皱起如隆起的山丘:“怎么都踩点到呀!”“我们上节课在教B。”我们不好意思地回答,老师眉毛才微微有点松下。在我的印象中,姜春老师总是很早就到达教室,这或许是他对课堂的重视吧。
老师打开PPT,一张古色古香的水乡照片,一叶乌蓬小船在水面上悠悠荡荡,今天课文的题目就是《乌蓬船》。打开书本,看到课文的作者名,心里不免有些轻鄙,对于周作人这个名字打高中起,就在心中贴上了“汉奸”的标签。看着课文,心里有着微微的不舒服。
听着老师对周作人的介绍,对他的印象仅停留在“美文”、“鲁迅之弟”、“日本留学”、“民俗研究”、“平和冲淡”这几个大而空的概念,对于他的选择我还是存有芥蒂。
在介绍过后,老师将我们按座位分为几组让我们自己品读文章,带着黑板上他事先准备好的三个问题去体会文章。
注视着文章,匆匆掠过几眼,就觉得似曾相识。没有鲁迅先生的犀利,更像日本骈句的缓和,给人更多的是一种白云流水而过的淡雅清新,竟有种从川端康成笔下伊豆穿越而来之感。认真将文章读完,眼前似乎看见,拨开水乡的阵阵轻雾,目送几个撑着黄色油纸伞的旗袍少女而去,看见碧绿的湖面,几个穿着长衫的惬意而坐,悠悠品着一壶茶,随着水流看过小桥长栈,或许空气中还飘荡着红蓼白蘋阵阵香气……
从想象中拉回,老师让我们分小组说文章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地方。一位女生站起来分析了第二段的第二段对乌蓬小船的描写,从修辞到描写角度分析具体,老师微微含笑点了点头。也有男生被小组男生“出卖”,站起来分析结巴,常有停顿,老师虽面有愠色,但还是鼓励他接着说下去……各组同学都起来发表了自己的认识,当同学提及“物哀美学”,老师脸上露出了欣慰,频频点头。
“周作人呀,是鲁迅的弟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民国十五年,这个时候周作人先生和鲁迅先生决裂了,主要原因就是鲁迅和许广平的婚事。那个时候,周作人先生经历了爱女的病痛,新文化阵营的分裂,那个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我们也知道周作人先生担任过伪职,也就是“汉奸”,所以他的晚年是在牢狱中度过的……”谈及那段历史,老师娓娓而谈。我被带入那个年代,那个文人心酸的生活,那是怎么样心态才可以写出这样平和的文章?又是怎么样的孤独与寂寞,才会这样自己给自己写信回忆故乡的乌蓬船?那种左手握着右手喃喃自语的寂寞有让人如何忍受?
回想着那个年代,生活的苦衷我们难以明白,各人的选择有各人的生活所迫,我想那个戴着“汉奸”帽子的清癯老人面对牢狱孤灯,心中想的或许只有家乡那扁乌蓬小船,那种平淡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闲适。
下了课,我背着书包走出教室,心中有种重重的压迫感,我想我以后不会在听见那个名字后那么轻易得说出“汉奸”二字。
(作者:校报记者团 张宇 审核:庞雪艳)
关键词: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