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堂速写 >> 正文
张海兵老师课堂:用历史讲解文学
来源:淮师新闻网 时间:2014年11月11日 23:28   点击数:

时间:2014年11月02日

天气:晴朗

地点:教B

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

老师:张海兵

作为大一新生,对于大学的上课方式以及课程设置是陌生的,文学课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就是语文课的另一个名字罢了,于是我们就怀着高中时的那种心态,走进了张老师的课堂,走进了大学的第一堂课。

用历史诠释文章,把经典带进课堂

我们按着中学的思维,以为老师会一篇一篇的带着我们去分析经典文章,可是结果跟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我们顿时有了一种当头棒喝的感觉。

投影仪上显现出了一个大的提纲,是关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从夏朝到改革开放,在这历经数百世纪的时光里,张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文学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我们似乎找到了头绪,也逐渐适应了大学课堂的节奏,同时我也在心里暗暗佩服着张老师渊博的知识储备,佩服他对历史事迹信手拈来的本领。

原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解读每一部经典文学,会发现那么多深刻内涵的东西,张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一直感染着我,教会我如何去面对经典,面对文学。

这是我们的收获。

用歌唱唤醒瞌睡,把激情注入课堂

每周一的前三节课是张老师的文学课,一来课时长,休息短,二来正逢周一还是第一节课,因而导致了大批大批的同学们瞌睡的现象。

是张老师始终都面露笑容,没有丝毫发火的迹象,后来他想了一辙,随便的挑一个学号,然后叫出来唱歌,此举一出,果然,大家都来了兴趣,瞌睡的人少了好多,到最后,几乎都没了。大家既担心自己被喊道,又期待着看着谁被喊上去。喊道的人一阵欢呼掌声,没喊道的又暗自呼了一口气。气氛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变得热闹起来,大家都忘记了睡觉这件事,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台上唱着歌的同学身上。就这样,漫长的三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结果很不错,我们都带着满满的知识满意的离开了教室,没有因为瞌睡而影响我们的课堂质量。

带着问题去读经典 把思考融入习惯

在每节课课末的时候,张老师总会就下节课要评讲的作品设置三个问题,让我们回去再去细读文章,去思考每个问题的回答。

这是作业,却在另一层意义上是培养把思考变为习惯的一种方式,我们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作为未来的媒体人,不仅需要对于新闻的求知欲够强,还要的是对每一个新闻事件能有自己的观点, 有自己的理解。这一点也是无数新闻学学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文学课或许就是在充当着这一个角色,张老师用历史诠释文学价值与意义的方法,也是在指引着我们去学会思考。而张老师在课后布置的三个问题,便是为了加深我们思考的力度,一步一步地教会我们去如何思考,教会我们不断提高我们思考的深度,这对于我们出入茅庐的广电新生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下课铃响了,渊博、幽默而又爱笑的张老师会微笑着向我们招手道:那么就下周见咯!

(作者:校报 孙刚 审核:庞雪燕)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郑玉婷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郑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