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10月23日
天气:晴
地点:教A阶102
课程:生活与哲学
老师:管爱花
上回书说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患者,而我有幸进入了《生活与哲学》这个专治心灵疾病的诊所,遇到了管爱花老师这位良医。这次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讲述一个病入膏肓的大学生到由管老师的亲自诊治,慢慢痊愈的故事。如果你对大学也同样迷茫困顿,不知以何种姿态在大学立足,那么请坐下来,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一直在做的有两件事——自我确证和获得外界的认可。一个是发自内心对自己的认同,自己让自己满意;一个是来自外界的认可,通过他人,特别是权威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但是鱼和熊掌不兼得,这两者之间往往会产生冲突。
前期:久病缠身,无法自拔
从大一下学期起,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的人生值得过?到底该以哪一种姿态在大学立足?在别人眼里,我过得就是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学霸生活。教室,图书馆,食堂,孤身一人,好不潇洒。我害怕我会虚度光阴,所以不得不把课余时间安排的挤不出一丝缝隙,让自己没有松懈的借口。
我这么做的唯一动力在于证明自己。但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我觉得这种生活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尽管我名列前茅,拿奖学金又能说明什么?它只代表一个虚无缥缈的分数,不能和能力划上等号。我很愿意听老师在课上侃的社会问题或是新颖有趣的补充知识,但是考试不考这些,而是转向那些死而僵的知识点。考前狂轰滥炸似的死记硬背,考过后的烟消云散,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厌弃这种应试制度,但最后仍不得不乖乖服从。我没有勇气与之决裂,因为我太在乎这样一个“学霸”的头衔,太在意成绩出来时别人向我投来的赞叹目光。深夜,我扪心自问:外界的肯定真的那么重要吗?竟把内心的那方小天地挤压到没有空间。我无法入眠,内心如绳拧般痛苦。
中期:机缘巧合,直击病灶
大二,我来到了管老师的《生活与哲学》课堂。她上课不讲那些玄而又玄的黑格尔,费尔巴哈,而是从生活的点滴入手,以一种哲学的眼光和视角分析我们遇到的心理困境。当她讲到“自我确证与外界认同”这一主题时,我猛的一机灵,一丝小小的感动从心底升腾,转化为感激的泪花。我觉得这一章简直就是为我而讲,苦恼了那么久的顽疾,心中的那个大疙瘩也许有了化解的办法。
那节课上,我们看了东方直播室的《我与大学谁容不下谁》,描述了三个各有特色的大学生在大学遇到的种种困境。有复读了好几次才考上大学,在关键时刻却退缩的贫困少年;有被称为“校园刺头”,主动退学的复旦风云人物;还有公然把情趣用品店开到大学城,冲击社会价值观的潮流学长。
既要获得外部世界的认可,又不愿放弃理想,背离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外界的大与个人的小;权威力量的强大与内心世界的渴望,迸发出电光火石般的交锋,水火不容。我这才发现,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患了这样的疾病,多数大学生在这个年龄都会遇到“自我确证与外界认同”的危机。我并不孤独。
后期:寻医问诊,对症下药
既然已经找到了治这个病的良医,我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于是在某个晚自习的一天,我来到了管老师的办公室,向她讲述了我的病因和病症。
管老师认真的听我讲着经历,时不时向我点头表示理解,让我一颗悬在半空的心终于有了着落。我慢慢放松下来,与厚厚镜片下管老师睿智的目光交汇。她注视着我,以往常那种柔和却不失理性的方式说道:“我很明白你现在的处境,为了获得外界的认同(考试成绩好)容不得自己有一丝空闲的状态,好像要从每一分每一秒中榨取些什么出来似的,而我们的内心是不愿意这么做的,因为应试教育下的分数确实不能说明什么。”我感激似的点了点头,像找到了知音。
“那你平时喜欢干些什么呢?就是当你做什么事时会产生自我认可?”管老师推了推眼镜,微笑着问道。“我有好多爱好:写文章、看书,摄影、还有心理学。”我一股脑说了一连串的兴趣,“但是为了考试拿高分,我在课余很少有时间打理他们,因为我害怕一不留神就被别人超越了,我必须全身心放在学习上。”我越说越激动,却透着一股隐隐的悲凉与无奈。
“你现在不能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被迫进入体制的怪圈,因为你舍不得现在拥有的一切,这是相当正常的一件事。就像有些人,明明对自己的工作不喜欢,却因为报酬丰厚而接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点点头,忙问道:“那我们该怎么办?”
“每个人活在世上,路要自己探究。在适应现实的过程中实现理想,给理想生根发芽的空间,我们必须要坚守。但是方式,方法可以做适当的调整,我们要在理想和现实(自我认同和外界认可)的夹缝中找到一点空间。这个过程的确很难,但得坚持去做,努力在当下找到一个平衡点。即使现在我们无法选择生活,但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奋力跳出来。”老师娓娓而谈,我听得津津有味。
“你的意思是,我有兴趣是对的,努力学习获得外界认可也是对的;但是不能太在意外部世界对我的评价而扼杀了滋养理想的土壤,不给兴趣一点生存的空间?”我如实反问道。“嗯。”管老师满意的点了点头。
比起那些被世人誉为成功企业家的人,我更钦佩那些能在现实的打磨和“口诛笔伐”声中能坚持自我,有原则有底线的人。因为他们在手捧着这些金贵的法则同时,还要用脊梁挺住外部的重压和外人的非议与指责。
水至清无鱼,至刚者易断。难的是既让自己满意又获得外界的认同,我不愿妥协,所以我在努力找寻一个平衡点。现在,我正走在康复的路上。
(作者:淮通社外宣新闻社 徐艳兰 审核:顾敏)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郑玉婷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