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堂速写 >> 正文
于贯生老师的课堂:沉郁顿挫 不同流俗
来源: 时间:2014年04月29日 15:21   点击数:

初识于贯生老师,一身朴素的着装,戴着一副银边眼镜,看起来博学,并且充满了书生气。

转眼,大半年过去了,由最初的外在了解,对于老师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由此是于老师的课堂上,每每他在讲台上授课,都仿佛是心理学专业这门课的教父,虔诚而又真诚地向我们传授着心理学的神秘。

于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理解性和应用性。在讲到充足理由原则时,于老师向我们讲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小故事——矛和盾,这样大家就不难理解了。

紧接着,老师又讲到过度理由原则,这个原则不能顾名思义,并且很抽象,不好理解,于是老师讲了三个例子。从案例到生活再到案例,层次分明,很容易促进大家的理解。于老师首先举了这样一个案例:妈妈对托尼说,如果你不把房间整理好,我就会揍你。而这句话看似是妈妈希望托尼整理好房间,并不真正具有攻击性和威胁性,但却具有着潜在危害。当此行为逻辑一旦成为习惯,妈妈再次说相同话时,托尼就很有可能无动于衷。我们由此就可以受到启发:人们不大可能内化被迫的行为。

紧接着,于老师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捏举了这样一件事:现在有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老师而学。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习是内生性的,并非是为他人而学,也不是父母,老师强迫自己去学。而为什么感觉不到自己学,这就涉及了过度理由原则。往往是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学习太过用心,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

讲到这儿,于老师停了下来,问大家有没有完全理解,当看到个别学生脸上茫然的表情时,于老师又讲了一个案例。一个有智慧的老师,不忍一群男孩在自家门前吵闹,就想出来了这么一个办法。每当男孩们吵闹时,他就会对他们实行奖励。前三天,老人兑现承诺,每次都给予男孩们丰厚奖励。而到了第四天,奖励开始缩水,男孩们就不乐意来老人家门前吵闹了。与此同时,老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不禁为老人的颇具慧心而折服。

(作者:吕建娇 审核:王倍倍)

关键词: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王倍倍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王倍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