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流光,没有鸟鸣,冬日的午后单调而乏味,此刻心中唯一的希冀仿佛就是周身的寒风不再这般刺骨了。而风一径吹着,推开门后却觉心头一暖,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笑盈盈的可亲之人——王静老师。她是外国语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但娇小的身材,让人更情愿将她当成平易近人的学姐了。
同样是一条相似的路上走过来的人,王静老师也曾一点一滴感受着求学的痛并快乐着。结束了高三的战斗式的学习,如愿进入了象牙塔般的大学;本以为可以在大一放松下那根思想的紧弦,却陡然发现自己已然蹉跎一年的光阴。于是在大二的专业课中气喘吁吁,在大三励志勤学,紧接着稳稳当当地走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的岗位。看似一帆风顺的坦途上,她却不甘就此而活:王静老师在2000年进入淮师后,在2003年毅然决定备战上外英语专业的考研。或许,那时的心是空落落的,没有什么把握的她成了每一个深夜里的不眠人。其实,天道酬勤,一颗勇敢的心必定能塑造一个绚丽的梦。当上海外国语大学微笑着向她抛出橄榄枝,她顺利完成了自身素质的提升和自我内涵的丰富。
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那句话:“生活就像骑自行车,只有不断前进才能保持平衡。”(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To keep your balance you must keep moving.)一路走来,王老师总是保持紧凑的生活节奏感,踩出了一个又一个惊喜的鼓点。而这些经历正可以为那些正彷徨在校园中的新鲜人指明了方向。大学本不该是一个沉溺于欢娱的时段,也不是聊供消遣、碌碌无为的地方,每个人的精神从来不应懈怠,因为面前摆着的分明是一个严酷的社会和一份未知的将来。
王静老师,她不是班主任,她不是满脸严肃的布道者,但她却是淮师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 前十位之一。从执教之初因一星期十八节课而不堪重负到后来从容自如地教授文通学院十多个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一路上她积累了不少、成熟了不少、提升了不少。而在这背后不可忽略的是,她曾不辞辛劳为了学生的利益而不断敦促他们当面背书,她曾为那些心存疑虑的学生悉心讲解抑或是共同探讨。因为讲台下无数双眼巴巴盯着的眼睛,她将自己锻炼得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与温情,起到了为人师表的正面引导。因为那颗不畏挑战壮志凌云的心,她与那位刻苦的农村学生边走边聊并将多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倾囊相授。此刻,不得不提的是在2000年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伊始,王老师恰恰带了基础薄弱的预备级班。面对着学生的自暴自弃,面对学生的质疑,她化身为前行的旗手,也像李阳般疯狂呐喊:“My Oath – Today I truly believe……”她相信自己,更相信学生。作为老师,她是班级凝聚力的象征,是班级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因此,她不畏艰难,仔细地全方面了解学生,同时也用自己的真诚与热情感染着课堂中的每一缕空气。纵使没有手机短信的频繁穿梭,纵使没有电脑网络的贴近接触,但她与学生之间是白纸黑字演绎出的无限真情。那真情是知心交流中的毫无隐瞒,是相互帮助间的毫无保留,是共同进步时毫无阻隔。而在科技发展的现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份字里行间的温情又是如此弥足珍贵!
“Dream high,work hard”(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简单的文字,深邃的涵义;这是王老师的励志格言,也是她送给淮师学子最朴实的箴言。是的,英语学习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一蹴而就的懒惰思维只会让人远远落后;只有养成优良的习惯,才能在二十六个字母间找到生命的意义。诚然,社会的烟尘会迷蒙了眼眸,利益的喧嚣也会鼓噪耳膜。但不要浮躁,一步一步地走,因为你的身后有王静老师温情的力量。
细想来,王老师的温情,或许就像那桌上的温开水,平平静静、不动声色;而当你“咕咚”一口咽下,这暖彻心扉的感觉会让你不再惧怕最冷的寒风。此次采访,恍若是将春日重温,将无尽的温情带回了十二月的大地。
(作者:张藜奕 审核:张洪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