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0周年征文
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
——记传媒学院教工第一支部党员柳邦坤
传媒学院教师 张沭宁
在淮阴师院校园中,有这样一位步履轻快、双目如漆、身材健硕、面孔白皙的中年男子,其内敛、含蓄沉稳的气质中杂糅着文人恬淡的书卷气。他就是传媒学院教工第一支部的一名老党员柳邦坤老师。
一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始终保持很高的党性素养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作为一位多年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高级记者,他坚持对于党的新闻事业的热诚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今,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把崇高的党性渗透到自己的教书育人之中。
在新闻学专业教学活动中,他把自己对于党的事业的热爱无私地传播给每个学生;他在教书育人方面情感参与度高,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感素质。他的的每一句温馨话语、一个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温暖感觉,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吹响他们前行的号角,同时达到师生琴瑟和鸣。
在博客中,他这样写道:“爱学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心理,对因材施教极为重要”。他认为,在对待学生时采取爱心温暖和情感交流对于学生的专业教育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每年九月大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新生的专业启蒙教育“第一课”,柳老师不顾住处较远、身体劳累都坚持赶来,在现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在台下他和新生们的交谈热切而温和,在炎热的夏季傍晚就像一股清凉的晚风吹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柳老师常常对学生们说,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赋予记者的神圣使命,要培养对于党的新闻事业的敬畏感和责任感,这是一个传媒人应有的情感素质。
他注重在教育情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情,做法是在课堂教学和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中贯穿情感教育。在代表性散文集《从大森林里来》中,他用如诗的语言讲述对于精神家园的眷恋和坚守,“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回过头来审视我们过去视而不见、养育了我们成长的土地和河流”,黑龙江名作家吴宝三在给其作序《一位大森林作家的心灵歌唱》,其中写道:“是一位大森林作家,感激养育他的山川土地、保护生态保护家园的心灵歌唱”。他把自己对于祖国故土的情感贯穿在《电视栏目与专题》课程教学中,课堂上用富有磁性的男低音向学生们讲授如何用电视镜头展现、表达对于自己家乡、故土的热爱,得到学生积极响应。
他又说,作为这所城市的居民,每个淮师大学生都可以把淮安看做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去揣摩、感受它,我们作为电视新闻人,就是要带着这种情感积极地去创作,去挖掘身边那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要感恩这座城市,要感激那些曾经为这座城市流血牺牲奋斗过的人。
2009年适逢建国六十周年,在他的提议下,组织专业学生开展了“拜访革命老前辈”的专业实践活动,在采访中学生们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了一个个令人回味的老革命、老党员的故事,在革命老前辈讲述自己亲生经历时学生们都表示自身受到了很大触动,燕立娜说,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这座城市,我们后代人责任把淮安的美丽新颜宣传得更好。当学生一致用敬佩的目光看着柳老师时,他说,同你们一样我也深受教育,淮安是一座美丽的生态新城,它的生态理念比较符合我的设想,学校领导每次看望时,我都要表示,在淮安我置产、安家,就是把它作为自己终老之处。
2009年中宣部组织全国“双百”人物评选,柳老师专门花时间把其中新闻战线上的共产党员楷模包括当代优秀青年记者甘远志在内的一共九位新闻人的事例进行整理,在课堂上深情讲述。2011年,他在讲授“记者,应该永远在路上”的职业信条时,又以“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记者甘远志为例,谈他的忘我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鼓舞学生传承发扬。
二
柳老师是这样教导学生的,也是秉持共产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精神来践行的。在“教授,教与学,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上,柳老师做出自己的回答。
柳老师授课时充满激情,侃侃而谈,深深吸引和打动学生的心。他的课堂教学既高屋建瓴,又能够让学生较快的接受与更深的领悟。学生们都爱上他的课,同时又充满着敬畏,比如他在备课、批改作业等教学常规活动方面一丝不苟,认真的程度甚至于用苛刻来形容,当学生们接到作业本时,看见上面写满了密密的批注,其言语中肯而且一针见血,使学生感佩;他的作业批改记录常常就是一篇针对教学学生的自评报告。在2010-2011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时,他的教学过程性材料规范而且完整,在打印的教义上有增添了许多自己手写的文字,都是每节课之后的体会与提高的内容。青年教师都常常看见他来得早,回家晚,在办公室内伏案工作常常一呆就是一天,有时我们问他在忙啥呢,他说,昨晚看学生作业又备课一直弄到凌晨时分,自己就是手脚慢了一些,不能更年轻人相比啊。
在课前、课间他与学生交流,总是有唠不完的嗑,在课堂上总是创造机会让学生们表达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看法,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应用能力时,作为一名老同志他本可以交代一下就行了,不必要自己亲自动手,可是每次他都靠前指挥一下,带着年轻教师、学生们一起做,大家都说这特别“给力”。
在诠释“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句话,他认为,“教好课,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打铁还靠自生硬,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先做到”。2008年5、6月间,天气出奇的炎热,他带领二十几位学生拍摄淮阴区交警女子中队的专题片。在此期间的几十个日夜里,白天在喧闹的街头指导学生拍摄女子中队上路执勤,晚上还在电脑上反复揣摩镜头、画面等细节表现,找出学生在此项作业中的不足之处,第二天及时要求学生改进。在此期间他的鼻炎反复发作,有时弄得夜不成眠,不过,第二天他依然精神抖擞地站在第一线指挥拍摄。
在领导支持下,2006年创办了院模拟电视台,他开始项目制教学探索,担任总负责教师指导几百名学生的电视作品创作,这样就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学生团队,其中多件学生作品先后在省、校获奖。在学院组织下,他还利用自己丰富的新闻战线工作经验,带领青年老师和学生与当地媒体合作,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与专业实践人才培养基地的密切联系。
作为青年教师导师,他为人谦和,从来不摆教授架子,和年轻教师侃侃而谈;他见识广阔,谈锋颇健,对于问题有自己的独特思考。有时,年青老师跟他开玩笑,柳老师,都是教授了,干嘛还要那么拼命?他回答道:自己是高教战线的一名新兵,应该多学习。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他干脆就在自己的办公室内搭起一张临时床铺,学习累了就在上面小憩一会,休息好了就继续埋头工作。2010年在南京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他格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用心聆听国家级精品课《写作》课程主持人董小玉教授讲课。听课后他自觉获益良多,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了教研论文《项目教学法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引入与实践的探讨和思考》,并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举办的研讨会交流发言,赢得与会专家认可。
近年来,除了完成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多项学术科研课题以外,他的多篇学术论文在广播电视协会(国家一级协会)获奖。2011年,在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之外,他又承担了一项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立项项目,计划用四年时间推进项目制教学模式,在改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上提出创新思路。
三
在柳老师的博客中,一位诗人这样写道:卞之琳在他的作品《断章》中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道风景,只是需要有一双锐眼和一颗善于体会的心,善于发现风景、靠近风景、汲取风景中的动人之处,然后成为风景,无论在近处或远处,一如柳邦坤。
(作者:张沭宁 审核:王德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