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0周年征文
给缅怀一个生活的支点
--记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德勋同志
传媒学院教师 羊森
今年是建党90周年,同党相关的记忆和历史都被点燃了。烛照之下,大家缅怀光辉历程、缅怀峥嵘岁月、缅怀伟人英雄。当然不仅仅是缅怀,更为反思当下,汲取促进未来更好发展的精神力量。一段段稍显模糊的历史于尘封中浮现,一个个略微淡忘的人物在追忆中鲜活。我们感叹、感慨并深深感动着,心胸中总是被一股股热血豪情所激荡。
激越的情感终归需要一份真实的现实来支撑和拓展,否则缅怀的意义也就丧失了。在历史的天空下徜徉,在往昔的风尘中流连,心中却总有一丝恍惚:那是真实的吗,是我在缅怀历史,还是历史在缅怀我?我知道,我的内心其实并不怀疑,只是我需要一个支点,来寄托我全部的思绪和感动,这只能来源于现实,来源于我自己的生活,来源于我所熟悉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请教一下”
初识王德勋书记,那时他还在党委宣传部工作,我因为负责学院的宣传工作而认识他,也因他“淮师一支笔”的美名而仰慕他。2009年的夏天,王书记来到了传媒学院。平易近人、和蔼谦虚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也许其他老师也与我有同感,在很短的时间里,王书记就同学院里的老师们打成了一片,仿佛他本就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只不过出去闯荡了一番又回来了。我曾同王书记开玩笑,说他来的不是时候,除了我这个兵,就他一个“光杆司令”(当时学院另一位团学老师脱产进修了,原院办公室主任升职了,空置的岗位一年间都无人可补进来,一排办公室看过去,差不多就王书记他们四位领导忙碌的身影)。学院当时人员极度匮乏的现状客观要求五十多岁的他必须尽快熟悉并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那时他说的最多的就是“请教一下”,直到现在,他还会时常说起。我渐渐明白,就算没有当时的特殊境况,他也会如此,因为和蔼谦虚本就是他内在的一种品质。
“暴躁”有理
人真是奇怪的动物,身上总是存在着难以理解的悖论。说王书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可是学院的老师包括我,又都觉得他脾气有些“暴躁”。人们总是说:存在即是合理。这只是说明了一种存在的事实现状,可是合理的根据呢?有老师开会迟到,王书记毫不留情的“暴躁”着进行了批评;部分老师科研有所懈怠,王书记“暴躁”着反复“唠叨”提醒;教职工生活中遇到了困难,王书记“暴躁”着张罗解决;少数老师课堂教学存在亟须改进的问题,王书记“暴躁”着同其谈心交流;学院对外合作交流需要进一步拓展,王书记“暴躁”着四处奔波……一团和气也许最不容易得罪人,就如同凡事得过且过一样,可是王书记却选择了“暴躁”,他也因为“暴躁”而赢得了学院老师由衷的敬重。
门缝下的灯光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基本动机,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活动背后的一种动力力量。“追求完善是天生的,就是说,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种追求,一种驱力,若没有它,生活是不可想象的。”我想,如果在工作在也追求它,那更体现着一份责任,而这种责任又必然会体现在行动中。我每每值班或加班的夜晚,走过一个个静寂的办公室时,经常在王书记办公室的门缝下看到一抹白亮。推门进去,总会看到早就应该下班回家的王书记戴着厚重的老花眼镜聚精会神地读着、写着。我知道又会有一份详尽的近期工作计划出来了,又会有一篇饱含沉思的学术论文出来了,又会有一本本详尽批阅过的作业本出来了……追求与责任于王书记早已不是身外之物,业已内化为精神的一部分,溶在血液里,铸在生命中,也因此才有了工作上精益求精之后的一份份肯定和收获,才有了每年令许多老师汗颜的几篇CSSCI期刊论文,才有了学生网上评教的高分……走过长廊,走过那些个夜晚,我的心情总是难以平静,感叹、惭愧,当然更交织着热血和憧憬。
以身垂范
今年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学院推优的环节已经结束。在学院所有党员参加的民主推选中,王书记获得的推优票最多。但他却“暴躁”着公然“违反”民意,硬是谦让了出来。当一摞整齐的作业本摆在眼前时,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教务员陈莉老师感叹道:你们王书记一如既往得细致认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一如既往”早已稀缺,而王书记以他平凡的行为诠释着执著的力量和安静的可贵。今年5月14日,我们传媒学院在校第四届教职工运动会上取得了团体第六的佳绩,相比于去年的团体第七,我们再一次创造了学院的历史。而在这激动人心成绩的背后,有着一个默默而有力的身影。一天的运动会,虽说是全体教职工的欢聚之日,相当一部分学院的领导选择了开幕式闭幕式的例行公事,而王书记选择的是从头到尾的相伴和鼓劲。有老师私下嘀咕:王书记,真不容易。“不容易”于无形中激发着斗志,体现着关怀和鼓励,这不是动听的过场话,也不是堂皇而之的空洞口号,这是无声息而强有力的表率作用。《党章》中要求党员要“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对此,王书记给了我最真实最有力的解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身教不带任何强制意味,是最民主最真实最有力的无声的教育。可为什么,我们却总是视而不见、不闻、不纳呢?!
和谐的“家园”
提到“家园”,我们的心头总会蓦然涌起一股温暖,油生一片安宁。在“家园”里,我们不孤单、不脆弱,我们可以共历风雨,齐越坎坷,同舟共济,起赴幸福。如今的传媒学院于每一位师生而言,就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园”。身处其中,干事业、忙学习,徜徉开怀。去年,我的读书思廉文章有幸在省廉政文化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时,有不少同事向我道贺,记得当时自己一直在说,如若不是学院的良好氛围,我写不出那篇文章。这不是应景之辞,试想,如果我处在一个领导不和、同事勾心、彼此算计的氛围里,我还能安然而书吗?而为了努力营造这一个和谐的“家园”,王书记和赵树宇院长齐心协力、同思共谋,从宏观远瞻,于细节着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为了更快更好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选派申小春老师到上海的动画公司进修,赵院长同王书记商量后,王书记虽然担心作为班主任的申老师所带的班级会受到影响,但还是积极配合,并通过学院党政班子迅速挑选其他优秀老师接任。王书记平时经常说,学院的党建和学生工作不但不能拖了赵院长工作的后腿,还要力争给赵院长的工作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并力所能及地参与到学院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所以,很多老师和学生路过赵院长和王书记的办公室时,经常能看到他们两人在一起讨论问题,研究发展的场景。虽然王书记已经五十多岁,比赵院长年长十多岁,但他从不会因此而轻慢赵院长,相反非常钦佩和尊重赵院长,而赵院长也时常会亲切地称呼王书记为老大哥。今年,赵院长妻子脱产到南京读博,儿子又到升学关键时候,家庭的所有压力全担在了他一个人肩上,而学院又处于发展的上升期,更离不开他的运筹帷幄,这一切赵院长都以坚韧的毅力和强烈的责任感担负了起来。王书记更是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力所能及地帮助赵院长分担工作上的巨大压力。忽然间,我有些感动,有些庆幸,更感到一种如沐春风的欢畅:有“家”的感觉,真好!
深沉的亲情
传统的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含蓄的,而传统的中国男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更具深沉。炽烈而又潜隐,珍视如命却又深埋于心。于不经间流露,更显真挚和热烈。王书记很少谈起他的家庭,谈起他家里的人和事。想想也可以理解,一个一心扑在工作上事业中的男人如何能兼顾家庭呢!但果真如此吗?王书记的只言片语很容易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和推论。但我却从他的只言片语中,记住了他听闻有谁去南京时赶紧请人捎去一些东西带给在那求学的女儿,记住了他不经意间提起自己妻子时的奕奕神采,记住了就那么一次他兴奋而详细讲述的在家里如何腌制萝卜干的情景……是的,这仅仅是只言片语中的倏影微像,但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什么吗?一想到王书记一个大男人在家里认真腌制萝卜干的场景,我就不由自主地想笑。这样的男人很可爱,不是吗?
起初,笔触还有些犹豫,不是因为贫乏,而是满腹的情感却有所隐忧,忧虑因自己的笔触而流失了那真实的全部。意义在言说之外,表达亦是游离。可即使如此,就能放弃言说和表达吗?我们总是渴望描述一个全面的真实,表达出一份完美,但历史上的人和事却并没有因为局部的诠释而丧失魅力和意义,依旧能激起我们内心的热情和感动。细节不能代表整体,但能体现整体,无数细节的表达在无限地接近整体,接近真实。我忽然间觉得自己可以拥抱历史,拥抱那些伟大的革命英雄了,因为厚重历史的况味和革命英雄的精神,在我的生活里有着一个坚实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老党员--王德勋同志。
(作者:羊森 审核:张海兵)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