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淮师人物 >> 高端访谈 >> 正文
史晖:立足特色育英才
来源:淮师新闻网 时间:2014年03月06日 16:24   点击数:

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传媒学院好消息不断传来,学生作品方面:《畅游运河之都恩来故里》获2013年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一等奖;《河下古镇之夕阳自爱》获2012年中国首届微电影盛典三等奖;《进取之路》、《拾爱》分别获2011年江苏省领航杯DV作品大赛二等奖、三等奖;《伸出你的手让爱延续》获2012年江苏省领航杯DV作品大赛三等奖等。另外《淮安人文景观的微电影植入与推广》、《淮安民间技艺的文化发掘与影像传播》获得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品味淮安电子杂志的开发与运营》、《盱眙生态文化品牌的创意传播》、《河下古镇网络形象传播调查与改进策略》等获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

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学院工作的根本。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立足特色育英才,是学院领导着重思考的问题。传媒学院院长史晖对此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就传媒学院而言,培养人才有‘三要’:要适应媒介发展形势,要满足社会需求,要全面发展,一专多能。

史院长用“三全视角”给我们解释了“三要”之根源。一是“全媒体视角”。史院长说,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环境和传播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媒体传播、全媒体竞合、全媒体运营成为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需要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行业,更加应该拥有全媒体的视角。二是“全流程视角”。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因为技能偏狭而处处受制,因此我们传媒学院要求学生对各个行业的全部工作流程都了解和掌握,在课程安排上做到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致力于将学生打造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让学生未来的路能走得更宽更远。”史院长结合事例,侃侃而谈。“三是全人视角。新闻是社会的公器,传媒人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向人们传递的是一股正能量。这就要求学生德行、品行、个性、学识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厚实的专业基础,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关于传媒学院的显著特点,“应用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史院长言简意赅。为强化实践教学,传媒学院着眼于应用性的特点,构建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通、课内与课外贯通、学校与媒体联通”的“三通型”课程体系。根据传媒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深入分析专业能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组成的“三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史晖院长详细介绍了这三方面的实践教学。

第一,课程实践。史院长认为,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它的效用,学生不能只闷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更应该投入实践,才能更快理解吸收。所以,在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采取理论和实践“嵌入式”融合,每一门课程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的课时比例平均为1:1,加上课外技能训练、见习实习等环节,实践课时超过30%。

第二,校内实践。在校内的淮通社、翔宇社、广播站等很多的社团和活动中,经常能看到传媒学院学生的身影,他们在那里锻炼着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人际交流能力。“我们院的学生拍片子、跑采访、写稿子、做设计哪样做不来?我们院的学生永远是奔跑着的忙碌状态。人都说‘激越传媒’嘛。”史院长呵呵笑道,谈起“我们院的学生”,总有遮掩不住的骄傲。“这样课程实践与课外技能训练 ‘延伸式’融合,在奔波中磨练,在创造中成长,让学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第三,校外实践。传媒学院十分注重校外实践平台的搭建,与淮安报业传媒集团、广播电视台、广告公司等媒体成立校媒联盟,协作培养传媒人才,促进校内培养与校外媒体实践的“互动式”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媒体实训采用项目式编组,分新闻采写、电视节目制作以及网络运行和管理项目组,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淮安日报社、淮安广播电台、淮安新周刊、淮安视听网及淮安新闻网实习,在媒体记者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实战本领。近两年,传媒学院师生在各大报纸及网络媒体上发表了近300篇新闻作品,另外,教师带领的项目团队直接参与了20余场的现场节目制作,毕业生策划、编导、报道的作品多次在多家电视台媒体播出。通过与行业接轨,学生的业务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大幅提升。

课程实践是单项实践,着眼于点。校内实践是综合实践,着眼于面。校外实践是创新实践,着眼于体。三者合一,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路漫漫,上下求索。就着力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史院长从以下几点点详细谈来。

一是与行业合作。史院长说,传媒学院长期与淮安各报社、广播电台及相关企业有着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行业资源,给学生提供机会。另外,学院聘请行业专家开展讲座,派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给学生提供优良的环境和师资队伍,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将来能更快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二是项目制专业技能训练。以项目为基本单元组建实践团队,形成平面媒体、数字媒体、视频短剧三种类型的多个团队。史院长如数家珍:“像我们院的《新记者报》、电子杂志、模拟电视台、DV剧社、拍客部落、广告协会等,都有很多创新成果。像《新记者报》,就是采取版面负责制,按报纸流程进行采写编评训练,综合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DV剧社主要是策划、编导、制作毕业生晚会、班级宣传片与形象片等校园电视作品和微电影,在校内校外都有不错的反响。”另外,秉持着“宁可用坏,不能摆坏”的原则,传媒学院的实验室全天候向师生开放,方便学生自主的训练和学习。

文理渗透,技艺融合,知行合一。这是对传媒学院人才培养理念的精炼概括。为致力于将传媒学院的各个专业打造成应用型高水平有特色的学业,为了传媒学院更好的明天,史晖院长总结了三点发展之策:

一是超前谋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对于一个单位来讲更为重要,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都要有一个规划和思考。

二要群策群力。每一个教职工都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既要规范也要创新。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这一核心尽心尽力。尽管传媒学院人数不多,但是要体现出传媒学院的精气神,要有强大的凝聚力。

三要以人为本。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这是办学之本。传媒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服务,建立了新生导师制和考研导师制,不管是课程教学还是课外辅导对教职工都严格要求。”

传媒学院的年轻也就预示了他的强大,传媒学院就像一支蓄势待发的箭,必将飞的更高更远,一代又一代的传媒学子在这里将梦想实现,将力量积淀,也将传媒精神传承,创造出绚烂而精彩的人生际遇,演奏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动人旋律。

(作者:周婷 审核:张昕芸 戴正东)

关键词: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张昕芸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张昕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