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淮师人物 >> 高端访谈 >> 正文
姜于:人才培养是办学根本
来源:淮师新闻网 时间:2014年03月03日 16:33   点击数:

大家一定都很想知道,一直以就业率高和就业质量高这“两高”著称的法学院是如何培养人才的?他们的学生不管是公务员考试还是司法考试,都形势大好。最值得他们骄傲的就是每年省委选调生都会有他们院的名额。接下来,记者带你们“揭秘”法学院。

一个张书桌,一张纸和一支笔,纸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字。“简单”就是记者看到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姜于的第一印象,而后,便是他的严谨。他告诉记者,为了更好、更全面地介绍法学院的情况,他事先就准备好了资料和文稿。

把好脉,咬住根

“学校的一切工作,最根本的就是:人才培养。我们院的工作也不外乎如此。”这是姜书记在采访过程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一滴水是极其渺小的,在烈日下,孤立的一滴水会很快地蒸发掉,可倘若这一滴水能融汇进江河湖海,那它便会获得完全不同的生命,它可能在波澜壮阔的永动奔流中闪现出瑰丽的光彩。每一个法学院的学子都是一滴孤立存在的水,正是因为有了法学院这海,才让每一个学子熠熠生辉。

法学院一直以来秉承着“一切工作为了人才”的宗旨,把此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落脚点,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21世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社会普遍需要“应用型人才”。法学院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一命脉,通过各种方式,锻炼学生包括科学素质、人文素质、法律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一直在践行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目标。

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法学院坚持“两争一创”,即对外争空间,对内争先进,工作创特色的工作思路,把法学院推向更高的平台,坚持自己学院的亮点和特色。姜书记告诉记者,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针对性,一直追求时效性、把工作做实。传递着“明德崇法,笃行致知”的院训,追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院风。达尔文进化论中提到:“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的确,正是因为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能把工作做到独树一帜,法学院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人才培养环节最重要的一环在课堂学习上。法学院一直强调三个课堂,多管齐下,即教学专业课堂、课余课堂以及理论与实务课堂。法学院牢牢咬住人才培养过程中“课堂”这一最根本的要素,以第一课堂为主,二、三课堂为辅,相辅相成,牢铸人才培养之根。第一课堂就是传统意义上师生面对面的交流。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通过社团协会、模拟法庭等方式,组织送法下乡等活动,让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此外,法学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机会。如法学院学生党支部与扬大法学院学生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与淮安市基层法院、法庭以及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县、市区人民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开展专业实践等。第三课堂的开展,主要是法学院团委与市检察院团支部,法学院与市中级人民法院、淮阴区法院、洪泽湖监狱等开展理论研讨教学工作,进行案件学习和研讨。通过以上三个课堂的学习,达到锻炼学生自身能力、夯实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素养的目的。

近几年来,法学院喜讯频传,用姜书记的话说就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播撒种,修整叶

据姜书记介绍,人才的培养和法学院发展息息相关。由于法学院成立时期较晚,学院规模比较小,与其他一些老牌专业“做强、做大”的目标相比,他们将法学院准确的定位与“做强、做精”。对此,法学院提出“四个结合”的策略加以应对。这四个结合相互勾连,与人才培养计划紧密结合,法学院的所有老师用爱心和耐心播下的种子,齐心协力地修整着枝叶,共同期待着有一天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四大结合”即知行结合、内外结合、师生结合、党政结合。第一,知行结合,是通过专业学习和思政和品德教育,让学生对社会有正确的认知和深刻的体验,从而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素质。早在500多年前,王阳明就提出“知行合一”,法学院把它加以改造,打造成适合法学院院情一大战略。

第二,内外结合,其中最新的成果是课程体系的修订通过与校外律师、司法机关以及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把脉”实现的。此外,由律师事务所提供资金创办了“六仁”奖助学金以资助优秀的贫困学生。总之,法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办学,通过向同学们介绍社情、市情、校情和提供社会资源等方式,从而拓展办学空间。

第三,师生结合,为了使教学工作具有针对性,以便因材施教,法学院实行“导师制”,提供个性化辅导。他们提倡学生的就业工作全员参与。据了解,法学院每个导师将被分配到8个左右的学生名额,而姜书记则在众导师中的“独占鳌头”被分配到12个名额。不得不提的还有法学院很有特色的“帮困基金”是由全院师生集资,主要用于帮助贫困学生、女生以及一些找工作有困难的学生或者解决一些突发情况。

第四,党政合作。姜书记说:“党政合作是实现法学院跨越式发展的组织保证”。他一直强调“党政合力,党政一体”。据他介绍,法学院一直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研究问题、科学决策、优化过程,最后实现目标。

这四个结合,犹如抽象概念中耸立的灯塔,照亮了法学院前行的新航道,开辟了法学院的“新大陆”。为法学院的发展播撒下饱满的颗粒,给人才培养这棵大树提供充足的养分。

浇灌花,享受果

叔本华说过:人生是事先就知道那肥皂泡总是要破灭的,但仍然要把它吹得更大更远的一种无奈。对于这一点笔者并不认同,并坚信个中过程才是最美丽的。或许姜书记也有此意,他告诉记者:“法学院的公务员考试一直让我们引以为傲。之所以有这样傲人的成绩,和所有老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

当今国际大环境下,就业压力巨大,公务员考试难度日益增大。而法学院近年来考取公务员的比例一直稳重有进,处于领先地位,法学院还制作优秀校友风采录,收纳考取公务员、研究生、律师等校友的风采,使大家共享人才培养的果实,激励在校学生。

当问到培养这么多优秀人才有什么诀窍的时候,姜书记脱口而出两个字:踏实。的确,我们不需要给自己树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是处于好心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艾的泥潭。因为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宏大,社会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酷,成功远比我们想象的艰难,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远比我们想象的渺小。唯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通向成功的彼岸,没有半点捷径可走。

除了公务员考试的优异成绩,法学院在培养基层党员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之所以法学院培养了这么多的优秀党员,完全是因为我们独特的‘六个化’。”姜书记告诉记者,他们另辟蹊径,在想法上谋创新,细心呵护、灌溉人才培养这多花,注重过程,坚持要把事情做实、再做实,让花能结出果,并让所有法学院的学子能享受到果实的香甜。

据姜书记介绍,六个化即制度化、模块化、平台化、基地化、合作化、特色化。将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包括党员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学习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规范化、制度化;将党员培养所涉及的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将党校、团校、周恩来班、党日活动、法律援助中心作为平台进行对口的训练;基地化就是将业务与党建活动一体化,如法学院与扬大法律系签订合作协议为例;合作化就是要求基层党员的培养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相互协作,达到“进有榜样,学有方向”的目标;最后的特色化,法学院可谓“独树一帜”,姜书记地告诉记者:“如果去图书馆调查一下,你们会发现在里面的大四学生中有四分之三以上都是法学院的”。说到这,姜书记呵呵大笑,难掩欣慰之情。

快乐并不在于你完成了某件事情,快乐在于你欲求它,用你全部的生命强度在欲求它,所以当你在做它的时候,你就忘掉了其他每一件事,忘掉了整个世界,它变成你整个人的焦点,也就是你感觉到的一种内心的喜悦。这个时候的姜书记是对这句话最有发言权的人吧。

最后,当记者问到对法学院未来有什么构想的时候,姜书记激动地说:“法学院的前景是可观的,我们会继续彰显特色,争创一流,为提高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而努力”。接下来,就是我们一起继续见证法学院奇迹的时刻……

(作者:施希 审核:张昕芸 戴正东)

关键词:二级学院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张昕芸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张昕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