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晓王安忆,是通过初中课本上的一篇文章《我们家的男子汉》。那细腻的笔触、温存的语言,字里行间那潺潺流淌的似水柔情,深深地触动了我。一瞬间,我对这个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女作家,充满了真诚的好奇与莫名的亲切。后来,又品读了《小城之恋》《小鲍庄》《长恨歌》等作品,感慨于她的行文风格时而充满野性的张扬,时而又氤氲着内敛的典雅,变幻莫测,时时翻新,更是加深了我对她的景仰之情。
今天,王安忆老师竟然“空降”我们校园,举行了一场“我与写作”的见面交流会。能够与这样一位文学大家近距离接触,我内心的惊喜和兴奋之情可想而知。王老师一上台,现场便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掌声。我坐在万人丛中,专注而激动地观察着这位家喻户晓的女作家——长发随性地盘起,面带亲切的微笑,一身朴素而简洁的黑色连衣裙,举手投足间,尽显平易近人、温婉优雅的风姿。这与我当初“高傲刚烈女强人”的想象截然相反,可是,却让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观众,都倍感亲切、欣喜和愉快。
王老师首先就“我与写作”这一主题,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她很谦虚地说:“我是一个无用的人,其他的事情都不擅长,所以写作是我唯一的选择。”她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她的青春时代,讲述了她在做知青期间与母亲通信的往事。谈及母亲在信中的建议“积累现时的生活经验,认真记录,或许可以用之于将来”。王老师感慨万千:“随着我人生阅历的增长,我愈加体会到母亲当年的良苦用心。其实,写作并不是为了功成名就,而是为了发现和享受生活的乐趣。”随后,王老师还与大家分享了她在写作瓶颈期的心态,以及她成为专职作家的理由。整场交流会,没有故弄玄虚,没有高冷傲慢,王老师一路娓娓道来,叙述通俗易懂、妙语连珠。台上的她,周身散发着一种从容、优雅而独特的气场,却又不失谦逊、亲切而朴实的风采。
随后的提问互动环节,我有幸采访到了王老师三个问题。对于“从作家的视角,您如何看待‘悲观主义’”、“如何在创作中寻求文学与政治的平衡点”和“如何恰当处理作品质量与市场销量之间的关系”,王老师都一一做出了详细解答。她认为,“悲观主义”不一定是一个贬义词,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人生态度。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求。但是从作家的主体角度来看,更希望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市场销量在当下很受重视,但是经典的作品是靠实力说话的,必须要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从提问中,不难看出你之前查阅了不少关于我的资料吧。”王老师的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其实,我确实是个有些悲观的人。可是无可否认,有些时候,悲观反而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看待世间的事物。对吗?”她的声音柔缓而略显低沉,恍惚间,我仿佛觉得她并不是一位遥不可及的作家,而是一个平常而质朴的邻家阿姨。
最后的签名售书环节,考虑到王老师旅途劳顿,原先只限定二十个同学可以获得机会。然而,主持人刚刚宣布完毕,转瞬间现场就排起了长龙。“没关系,我没关系的。”王老师接过同学们手中的书,毫无怨言地开始一本本签名,还时不时地与大伙儿聊上几句呢。轮到我时,我由衷地说:“王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她抬起头,神情难掩疲惫,可是那微笑却依然是那么温柔而真诚。
不禁想到,当下的媒体在夸赞女作家时,常会将其冠以“美女作家”的头衔,未免有种轻浮虚夸之感。毕竟,作家是靠作品证明自己,而不是靠长相博得关注的。王老师,作为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她的美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是亲切、是谦逊、是优雅的姿态、是一种岁月与知识沉淀下来的、令人敬仰的不老风韵。
有的学者,会将王老师称为“张爱玲的继承人”,这种观点暂且不论是否准确。如果单是从性格方面来看,我觉得,王老师相较于张爱玲,少了孤傲,多了亲民;少了标新立异,多了独树一帜;少了娇柔做作,多了随性自然;少了负隅顽抗的固执,多了游刃有余的包容之心。
王安忆老师,如同一束洁白雅致的茉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在我国文坛上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她低调而温和,却沁入了无数人的心脾,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拥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力——书写着一部独属于她的人生传奇。
(作者:文学院 董玥 审核:柏华)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柏华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