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3月29日下午14:00-15:30
地点:城环学院101会议室
主讲:许庭彰,现为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博士后研究员。2016年获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系统科学国际研究生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主要的研究领域沿岸及淡水系统的氮循环过程,特别是利用15N示踪剂,定量数种主要氮移除过程的速率以及探讨其控制机制。201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台湾青年访问学者资助项目,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所周脚根副研究员展开合作,关注于塘库小型水体的营养盐循环和温室气体氧化亚氮排放。已在Nature Geoscience、Scientific Report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Biogeosicence、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等学术期刊主笔/合作发表SCI论文12篇。
【报告摘要】我的研究关注在水域系统中的氮循环,特别是利用15N示踪剂,定量数种主要氮移除过程的速率以及探讨其控制机制。氮主要以N2和N2O的形式,自水域系统中移除,其中N2O是主要温室气体之一,了解活性氮的移除过程中,有多少比例是以N2O的形式,进入大气中,是气候变迁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然而近来新发现的厌氧氨氧化作用、硝化菌脱硝作用和协同脱硝作用,可能都与N2O的产生与消耗有关,也改变了我们长久以来认为脱硝作用是唯一活性氮移除的过程的认知。目前,我们已发展新的15N示踪剂的技术,能够同时区分出硝化作用、脱硝作用与厌氧氨氧化产生的N2或N2O产率,此技术也成功运用在长江河口季节性缺氧区沉积物的研究,发现除了脱硝作用外,硝化菌脱硝作用和协同脱硝作用也是N2O主要的产生途径,沉积物N2O产生速率的60%以上。此外,透过比较水体和沉积物N2O产生的速率与途径,我们发现长江口沉积物为缺氧区水体N2O的主要来源,水体硝化作用产生的N2O速率相当的低。
主办:城市与环境学院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作者:城环学院 审核:羊森)
关键词: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