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部 >> 宣传动态 >> 正文
西北联大:文化抗战 灯火不灭
来源: 时间:2015年08月29日 07:53   点击数:

7月21日,记者从西安出发,驱车3个多小时抵达汉中城固县,最后辗转来到了群山间的董家营镇古路坝村,抗战时期西北联大旧址所在地。1938年,同样是西安至汉中的线路,西安临时大学全员翻山越岭迁址陕南汉中,改校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作为抗战时期高教界的明星之一,西北联大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弦歌。然而与西南联大的声名显赫相比,西北联大却鲜为人知。西北联大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的?当年又是如何演绎“教育救国”的历史传奇的?

与国仇家恨相比,条件苦算不得什么

重返西北联大工学院旧址,正值盛夏时节。古路坝被群山环抱,热气散不走、凉气进不来,地处山腰的西北联大旧址更热得如蒸笼一般。

“这根本不算啥。”固城县博物馆馆长苟保平告诉记者,当年西北联大流传一句俗语——“神仙难逃汉中疥”,学生整宿睡不着,但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把学生通铺的床板用开水烫一下……

“条件虽苦,与国仇家恨相比,就算不得什么。”董家营镇党委书记黄小康介绍说,“九一八”和“七七”事变相继爆发后,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最根本的文脉所系,也面临着国破校亡、根基沦丧的浩劫。为从文化上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留中国高等教育火种,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第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由此,形成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成为南北呼应的高教界两颗璀璨明珠。

1938年3月6日,陕西门户潼关告急,刚落脚的西安临时大学不得不复迁汉中,4月3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国破家亡,难挡师生对科学的探索

记者伫立在“国立西北工学院旧址”纪念碑前,周围松柏郁郁葱葱。国破家亡、筚路蓝缕,并未阻挡学校师生对科学的探索,“‘教育救国’‘文化抗战’始终是西北联大师生心中‘不灭的灯火’。”苟保平向记者深情地讲述。

西北工学院七星寺分校课程紧、图书馆座位有限,为将时间岔开,许多人挑灯夜读,一部分人前半夜看书,一部分人后半夜看书,七星寺整夜都灯火通明,独有景致被称为“七星灯火”。

有则轶事多年来为人津津乐道:曾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师昌绪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高景德,是七星寺分校的同班同学,还是上下铺,但是读书期间二人却很少打过招呼:因为二人作息时间不一致,常常是半夜高景德从图书馆回来看到师昌绪在熟睡,而两三点钟他睡觉的时候师昌绪已经起床去了图书馆……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精神与情怀,古路坝村诞生了师昌绪、高景德等15位两院院士。

办学短暂,却在高教史上留下光辉一页

“在抗战期间,学生不一定非拿枪到前线去才是救国,我们在后方研究科学,增强抗战的力量,也一样是救国。”在西北联大开学典礼上校常委徐诵明曾说。

1938年1月,学校成立陕西省各界抗敌后援会西安临时大学生支会,后改组为“西北联大抗战后援支会”,成立宣传队、救护队等,通过义卖、义演等支持抗战。1938年7月,西北联大工学院、农学院独立设校。1939年8月再次改组,由文、理、法商三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分别称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但是,这些学校并未因分立而缩小,反而得到扩大和发展。抗战胜利后,除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一部分迁回平津复校外,所有分出院校皆留在西北,为西北地区构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虽办学时间短暂,西北联大却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教育救国,文化抗战”,始终是学校师生不灭的信念,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他们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赤子之情,今天依然是我们前行的坐标!

(作者:龚仕建 魏哲哲 姜 峰 审核:庄飞)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责任编辑:庄飞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