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1915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二二五团政委、红七十五师政委等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七十五师改称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刘震任政委。1939年9月,刘震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
1940年初,刘震任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旅长。6月,第二纵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三四四旅编为第四纵队第四旅。同月,刘震率部开辟淮上根据地。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刘震所率的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四旅改称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刘震任旅长。5月,刘震率第十旅进至津浦路东,在洪泽湖以北和以东地区开展抗日斗争。9月,刘震兼任淮海军分区司令员,第十旅拨归新四军第三师建制,调往苏北淮海地区,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
1942年11月中旬,日、伪军发动了对淮海区的“扫荡”。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刘震沉着应战,采取分散游击、消耗、打击敌人的方针,以第十旅一部分主力配合各县武装和民兵在根据地内与敌展开游击战,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及时转移外线,在有利条件下再集中兵力进行反击。
1943年4月,刘震率领第十旅先从孤立突出的小据点开刀,采取多种战法并用的战术原则,打通了各支队间的联系,随即展开了历时130天的淮海区1943年夏季攻势。全区各支队共作战223次,攻克敌据点40多处。六塘河两岸及东灌、沭、宿部分地区重获解放,70多个乡的民主政权得以恢复,扭转了淮海区的整个抗战局面。
1944年春,苏北新四军部队开始对日军反攻,刘震率部发起了高沟、杨口战役,仅用16天便胜利结束了战斗,攻击敌大小据点14处,毁炮楼150余座,全歼日、伪军2000余人。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汪伪二十八师师长潘干臣驻守淮阴城,拒绝向抗日军民缴枪。刘震率部发起了两淮战役,歼灭伪军近1.4万人,使得苏北、苏中、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一片。
解放战争期间,刘震历任中共吉江省委书记兼吉江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副司令员兼三十九军军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空军副司令员兼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刘震被授予上将军衔。1992年8月20日,刘震因病在北京逝世。
(作者:韦泽洋 审核: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