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东平,1910年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丘东平到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当文书,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和福建事变。这一时期,丘东平开始尝试通过文学来表现生活,发表了《梅岭之春》、《通讯员》等诸多作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丘东平奔赴南昌参加新四军,被编入战地服务团。1938年4月,丘东平被任命为新四军一支队对敌工作科科长,随先遣队开赴江南敌后,同时兼任支队司令员陈毅的对外秘书,协助陈毅做对外工作。这段时期,是丘东平创作最活跃、最有成就的时期,他的代表作《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第七连》等近十篇小说和战地特写,都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上。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民族的抗战意志,丘东平也因此成为“七月派小说”的代表作家,被当时的文坛评价为抗日期间最有希望的青年作家。
1940年10月,新四军、八路军会师于苏北盐城。随着在海安成立的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总指挥部迁驻盐城,丘东平亦随陈毅由海安抵达盐城。是时,大批文化人从大后方、敌占区转移到盐城,大城市中也有大量进步青年学生进抵盐城,时在盐城的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以及华中总指挥部代总指挥陈毅决定,在盐城建立一所培养抗战艺术人才的鲁艺华中分院,丘东平为筹委会主任,负责学校筹建的全面工作。经过1个多月的筹备,1941年2月8日,鲁艺华中分院终于诞生了。
1941年7月,日、伪军集中了1.7万余人,分数路合击新四军军部驻地盐城。根据军部指示,鲁艺分院将全体师生分为两个队,一队由院部、文学系和美术系大部分师生组成;二队由戏剧系、音乐系大部分师生和普通班师生组成,约200余人,由孟波、丘东平、许晴三人负责。7月23日夜间,在北秦庄就地宿营休息的二队师生遭遇日军突袭,只有一座小桥成为突围的唯一希望,本来殿后的丘东平迅速来到队伍前,指挥大家冲过小桥,而他则坚定地选择就地掩护,直到子弹打光,壮烈牺牲,年仅31岁。
(作者:刘小清 审核: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