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部 >> 宣传动态 >> 正文
淮海抗战英烈群雕(之七十六):江南堡垒——写在常州大地上的抗日史篇
来源: 时间:2015年08月12日 09:18   点击数:

战斗在常州地区的新四军。

种子离不开土地,鱼儿离不开水,中流砥柱则离不开下面支撑它的坚固基石 。 ——题 记

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致项英、陈毅电指示:“目前最有利于发展的地区还是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地。如有两个支队,则至少以一个在茅山山脉,另一个则位于长兴、广德、宣城之线以西策应。”

接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向新四军发出明确指示,并要求建立起“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

4月下旬,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从皖南向江南敌后进军;6月初,陈毅、张鼎丞分别率第一、第二支队从皖南出发,经高淳、溧水等地,13日进入茅山地区。当时,最先到达茅山乾元观的一个连队,只有1支短枪、7条长枪,其中还有1条断了把,人比枪多,当地百姓都说新四军是“七条半枪进茅山”。

1939年11月,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在水西村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在这里,他们统一领导第一、第二支队和苏南地方抗日武装,创建、巩固和发展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并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抗日斗争,在这里奏响一曲曲壮丽的凯歌。

据有关介绍,塘马战斗成为新四军在苏南与日军作战中最为悲壮的一次战斗。

1941年11月28日凌晨,日军步、骑、炮兵3000多人,分3路包围新四军第6师第16旅旅部、苏南党政机关驻地溧阳塘马村。

新四军第6师参谋长兼第16旅旅长罗忠毅和政委廖海涛指挥部队阻击敌人,掩护旅部、党政机关和群众1000余人转移。第48团第2营和旅部特务连与敌人浴血奋战。敌人凭借猛烈炮火作掩护,连连发起冲锋,均被新四军击退。

领导机关等撤出塘马后,罗旅长、廖政委迅速率部队转移到东南方向的王家庄,继续抗击敌人并掩护机关转移。敌人跟踪追击,罗忠毅和廖海涛身先士卒、坚守阵地,与敌人展开血战,终因寡不敌众,陷入重围。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

到天黑时,罗忠毅被子弹击中头部牺牲。廖海涛负伤后肠子也流了出来,但他顾不上包扎,捂着腹部继续与敌人作战,最终壮烈牺牲。

塘马之战,毙伤日军500多人。罗忠毅、廖海涛等270位新四军英烈殊死奋战,壮烈牺牲。

茅山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迅速建立并稳固发展,最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依靠人民、军民同心。

开始,深受兵匪之害的茅山民众对新四军并不了解,一听到部队来了,都远远躲开。新四军视人民为父母,并且执行铁的纪律,即使外面下着很大的雨,也不进屋惊动百姓。第二天天亮,老百姓从门缝里看到门外的新四军指战员个个全身湿透,惊愕之余,纷纷打开大门迎接进屋。

就这样,茅山地区的群众不久就发动起来了。

陈毅甚至还多次致信并登门,争取到曾经追随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当地实业家纪振纲先生的支持,成立了由地方各界人士和新四军代表组成的金坛等4县抗敌总会,推举纪振纲担任总会主任。在纪振纲的影响下,金坛、溧阳以及常州武进地区各界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踊跃支持新四军。

军民抗日力量日益壮大,接连打响了水西保卫战、塘马战斗、清水塘战斗,而在半径更大的战场更是打了一系列漂亮仗:火烧新丰火车站、奇袭句容城、伏击珥陵河、夜袭直溪桥,特别是军民联手摧毁镇江—金坛—武进—常州封锁线,大火映红了百里夜空……一份份捷报传遍大江南北,就连延安的《解放日报》也向全国报道了抗日军民在常州境内焚毁日军战斗机、俘获日军飞行员的消息。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力量,从4000余人发展到14000余人;根据地军民对敌作战50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根据地上先后有5万多子弟参加新四军主力部队,其中,7000多人英勇捐躯。

(作者:赵鹤茂 蔡炜 审核:庄飞)

关键词:

本文来源:新华日报责任编辑:庄飞

编辑: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