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爱国绅士因为资助东北抗日义勇军而被捕,他自知难逃一死,在临刑前给其长子留下了这封遗书。信中这位慈父舐犊情深,谆谆教导,语重情长,催人泪下。
家书内容
成儿知悉:
你年已不小,本拟父子天年,未想半途分别,你之命,父之运也!所望读书尽心,务必前途。侍母要孝,勿劳其生气,以便领你们兄弟子妹过日子。如你母有生气时,你要跄之请罪,以何时欢喜为止。兄友弟恭,妹妹之领导,你的责任太大。将来各地处你要均应前往看看,以长经验。择友慎行,要比为父有不好之日,你不要口出怨言,以免招祸生此地。善法也。勿得犯口为要。
至嘱 父
家书背后的故事
写信人名叫于登云,是一位爱国绅士。祖籍山东省文登县大水坡,清朝时祖父迁居东北开荒,落户于吉林省磐石县朝阳山镇。他自幼聪颖好学,20世纪20年代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于登云主张革新创业、实业救国,曾任吉林省蛟河县税捐局长。他思想进步,为了让儿女早日学到新知识,特意请来家庭教师教子女们学习英语、语文等课程。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很快侵占了辽宁各地,并大举进犯吉林省。1931年9月21日,日军占领吉林,23日侵占蛟河、敦化。于登云目睹日军肆意蹂躏自己的家乡和人民,悲愤异常。他虽然不能亲自上战场杀敌,却暗地筹粮筹款,资助抗日分子。
1932年2月8日,在中共党员李延禄等的帮助下,吉林地方军阀王德林率部反正,举旗抗日,宣布成立“中国国民救国军”。于登云积极联络蛟河、敦化、吉林等地的农、工、商、学等各界爱国志士,为国民救国军筹集捐款,购买棉服,提供情报,支援该军攻打敦化等地。2月20日国民救国军收复敦化,至28日,又连克额稷、蛟河两城。3月,日军进攻蛟河,于登云等被日军驻吉林宪兵队逮捕关押。于登云自知难逃一死,在狱中秘密给儿子于渤(乳名成儿)写下遗书,对父子半途分别深感遗憾,勉励于渤用心读书,孝顺母亲,做弟弟妹妹的表率,并要他增长经验,择友慎行,特别是不要口出恶言。于登云在当地颇有口碑,受人尊敬。看守钦佩他的抗日爱国精神,偷偷将遗书带出,交给他的家人。
3月23日,于登云等13名爱国志士被杀害于吉林市郊九龙口。于登云遇害后,妻子为免不测,带领子女逃亡关内,投奔北平的亲友。于渤本来生性活泼,非常淘气,自从父亲遇难,他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他遵照父亲的教导,努力学习,孝顺母亲,谨言慎行,以身作则带领弟妹,为母分忧。父亲的遗书他不知道读了多少遍,铅笔的字迹变得模糊不清,薄薄的信纸也破烂了,于渤用浆糊仔细将信纸托裱,又用钢笔照着父亲的铅笔字迹一笔一划地描摹清楚。
通过刻苦的学习,于渤考上了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中山中学专门招收当时在北平的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中学生,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直属的第一所国立中学。后来,于渤的妹妹于树玉考上了私立毓英小学。于渤兄妹不忘父亲的教诲,在学校努力学习,同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号召大家抵制日货,反抗日本侵略,收复东北失地。
1941年,于渤从辅仁大学毕业,考虑到年迈的寡母和年幼的弟妹无人照料,只好放弃去国统区谋职的打算,留居北京直至抗战胜利。1949年于渤考入华北企业部训练班,毕业后分配到重工业部,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2010年7月1日,于渤将保存近80年的父亲遗书捐赠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作者:于登云 审核: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