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
[收起]
日本军金田回忆杨靖宇将军
老鬼子金井曾是关东军,后被苏联红军捉到西伯利亚,在俘虏营服了8年苦役。
他说:“在苏联饥饿难忍的时候就挖草根吃,嚼着嚼着就落泪了,不吃不知道草根的滋味儿呀!杨靖宇将军、马占山的士兵胃里都是树皮呀。”金井告诉我:“当时我们强制配给中国东北人民的粮食叫‘共和面’,里面还有锯木呢。这种‘粮食’连我们的军马都不吃。
“1944年,部队在哈尔滨南大岗驻防。一个中国老太太拨开我们日本军马的马粪,从里面拾出豆子来。我看了上前一脚就把她给踢翻了。我说:滚蛋!你他XX的不是人呀,吃马粪。老太太一边哭一边拾散落在地上的豆子。我说:你他XX的再哭,我就在这儿刺死你。我舞着枪刺在她眼前吼着,可老太太不走,她舍不得那些粮食。为此,老太太跪在地上一个劲儿地给我磕头说:皇军!皇军!
“在苏联俘虏营饥饿难忍时,我嚼着草根,就想到这个中国老太太,我好后悔呀……”
金井转身打开保险柜,小心取出一幅照片。他戴上老花镜讲解:“这是你们中国东北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将军的遗照。边上站的,都是我们关东军士兵。他死后,我们用木头扎成担架把他从山上抬了下来。”我第一次看到杨将军的照片。
金井:“我也只见过杨将军一次,而且近在咫尺,那就是杨将军的人头。当时我们关东军士兵用木杠子扎成担架,把阵亡的杨将军抬下山。遵照关东军司令部的命令,我们日军军医切开杨将军的腹腔--严密封锁了几个月,冰天雪地,弹尽粮绝,东北抗日联军的将士们吃什么呢?当我们的军医切开杨将军的胃时不由得惊呆住了,里面全是没消化的树皮和草根。关东军司令部感到杨将军虽然死了,但是还有巨大的威胁,于是命令:把杨将军的头颅砍下来示众,让就近的关东军部队都来看,强迫附近的中国居民来看,押送监狱里的中国人来看,告诉他们:抗日的话,这就是下场!告诉他们:抗日联军已经被消灭了,只有服从日本军当顺民才是唯一出路!但我总感觉杨将军的影响力反而更大了,他作为抗日军人的形象已经植根于中国国民和我们日本土兵的心中。”
金井仔细看着照片说:“我开始不喜欢他,他毕竟是我们关东军的敌人。他所领导的抗日联军一直坚决抵抗,我们连队的许多军人都在他们的抵抗中阵亡了。你当过军人,你应该理解我的心情。当看到自己的朋友被打死,是一定要报复的。可我一直在想,那时杨将军如果投降了,可以去新京做官。新京就是伪满洲国的首都。中国的正规军都撤了,关东军一共有70万部队,日本是决心占领这片土地的,我不明白杨将军的抵抗意义何在?不理解他的同时,我却佩服他。他的军队一共3000人,没有重武器,没有任何援助,他却没有后退一步。到后来,也就是现在,我的想法全变了,我感到杨靖宇是个伟大的人物。一个到外国去征战的军士,表现得再英勇也只是短暂的英勇;而一个为保卫自己祖国而战的勇士,才具有永恒的意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张照片我保存了55年啊。在苏联俘虏营,有一次苏联军队官兵检查我的背包时,不问青红皂白先给我一个耳光,然后问:‘这是谁?是不是日本军人?’我回答:‘这位是中国人,是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司令杨靖宇。’听了这话苏联军人又给我一个耳光,还给我照片。我不明白他怎么总打人呀。
“当时关东军发下这张照片的目的是为了庆祝胜利--终于消灭了杨靖宇的抗日联军,可我当时看着这张照片心里一直很沉重。当时我们关东军和满洲国军加上警察大队共2万5千人围杨靖宇的部队,时间是1939年10月至1943年3月。我们在吉林、间岛、通化,组成‘三省联合讨伐队’围杨靖宇的抗日联军第一路军3000人。当时,我们日军和满洲国军为了‘治安维持’砍伐森林,把山地开出自动车道路,这样我们关东军就可以坐在卡车上机动迁回了。由于机动力的增强,抗日联军可以利用的自然屏障范围越来越少,我认为这是东北抗日联军失利的主要原因。为了分清游击队和一般居民,把可能帮助抗日联军的村民全部强制转移,把村与村之间全部钉上栅栏,派军警守备,让弹尽粮绝的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孤军苦战。我们关东军还派人对杨靖宇软硬兼施,可他硬不投降。1940年2月,我们关东军终于把战斗到最后一刻而死的杨总司令从山上抬了下来。有这样的将军,有这样不屈服的精神,我们要统治中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谈何容易!”
金井动情地说:“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一直崇敬杨将军。他是真正的武士,他的军衔应该和我们关东军司令一样高,可他和普通士兵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睡一样的床,实在是不可思议!作为原日本关东军二等兵,我已经76岁了,我还活着,他却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愿意把最后的军礼敬给这位坚强的中国军人。”
杨靖宇生命最后的时刻,被日军随军记者记录了下来,写进了《阵中日记》
杨靖宇牺牲后,杀害他的凶手之一日本警佐西谷半个多小时没敢靠前,他甚至不敢相信打死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杨靖宇。当得知确实是杨靖宇时,他没有一点快乐感,反而呜呜地哭了起来。
杀害将军的另一个凶手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也充满困惑:杨靖宇究竟靠什么在断粮半个多月且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下坚持战斗这么长时间?他怀着敬畏的心情,用军刀划开了杨靖宇的胃,里面只见到树皮和棉絮。这个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默然无语,一天之内,苍老了许多”。
岸谷隆一郎此后穷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抗日将士的心理,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内心受到的折磨也越来越深。他最后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剖腹自杀。在遗嘱中,岸谷隆一郎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当知道杨靖宇牺牲后,抗联第1路军全体将士抱头恸哭。他们攥拳宣誓:头可断,血可流,坚决把抗日的大旗打下去,打到底,为杨司令复仇!仅1940年3月2日至6日,第1路军就对敌人发起3次拼死攻击,被敌人惊呼为“打疯了”的部队。第2路军、第3路军也在各自地区频繁出击,不断毁列车、断交通、阻击日军,使敌人屡遭重创。
结语:杨靖宇无疑是伟大的抗日英雄,也正是有着这样的英雄存在,中华民族儿女不会被侵略者所打趴下,会一直反抗到底。
不做没有油的灯芯
2005年新春的爆竹还未消散,河南省驻马店市和吉林省通化市,都在2月13日这天,隆重地纪念一位英雄的百年诞辰。
他,就是大革命时期河南确山农民暴动著名领导人马尚德;他,就是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的东北抗日联军领军第一人杨靖宇。
杨靖宇,是尽人皆知的抗日民族英雄,从1934年起,先后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他在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东北党的干部中惟一被选为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被中共中央政治局推选为中共“七大”筹备委员会委员的代表。
我曾读过诸多当年在杨靖宇身边工作过的抗联老同志的回忆,他们心中的杨司令是位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关中汉子,通晓兵书,有着丰富的对敌斗争谋略,是东北抗日战场上,第一个运用游击战术建立南满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家;他目光锐利,思想豁达,是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民运工作的政治家;他性格温和,待人诚恳,以民为天,为民而战,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一杆旗……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杨靖宇是哪儿的人,来东北之前有过怎样的经历,他可有妻室儿女。
似乎有人说,青年时的杨靖宇,人称“大马”,如果是真,按此推想,杨靖宇该姓马,而不姓杨。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也许革命者的姓氏并不重要,不过是从事革命活动的符号,但是考查杨靖宇的特殊经历,却不是那么简单了。
1940年2月23日,刚过35周岁生日的杨靖宇将军,孤身抗敌,壮烈殉国,最初的消息是被日伪当作“捷报”传出的。杨靖宇的头颅在敌人的监押下,曾在通化“示众”。杨靖宇牺牲的消息,才得到证实。
直到全国解放前夕,在收集汇拢大量敌伪档案、日伪战俘的供词和当时见证人的口录之后,所有关于杨靖宇壮烈牺牲的真实情况才大白于天下,不过那已是杨靖宇将军牺牲8年后的事了。
当时,担任豫皖苏边区行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杨一辰同志读到一篇关于杨靖宇将军殉国的报道,激动不已。但是文中提到杨靖宇是安徽人,却引起了他的怀疑。
1932年,杨一辰曾和杨靖宇同在中共哈尔滨市委工作过,杨靖宇时任书记,杨一辰为组织部长。两个杨姓的年轻人通力合作,出进产业工人集中的“三十六棚”等地,发动抗日救亡斗争。两人虽然阔别多年,但杨靖宇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杨一辰的心中,他忘不了杨靖宇那一口浓重的豫南口音。
一次会议上,杨靖宇偶遇河南确山农民暴动领导者之一,建国后任公安部副部长的徐子荣,谈及此话题时,徐说:“大马是我的同乡,他是河南确山李湾人。”
有心的杨一辰听后没有声张,当即向中共确山县委发信。在县委的协助下,很快找到了被称为“大马”的马尚德的后代——儿子马从云、女儿马锦云,并从他们手里征集到一张马尚德在开封第一工业学校读书时的照片。
杨一辰手拿照片,端详良久,照片中的马尚德距和他朝暮相处时的杨靖宇,模样依旧,无大改变。名震四方的两个人物同是一人!
这一杨靖宇将军牺牲8年之后的重大发现,成为改写中共党史人物的浓重一笔。
在大革命期间,杨靖宇受党的委派,到家乡确山开展农民运动,凭着对濒临军阀混战、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中原农民的深切同情,凭着勇敢拼搏的精神和大胆缜密的谋划,以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的身份,发动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豫南农民运动。
此时正值声势浩大的北伐军自南向北进军,攻下武汉,抵达湖北和河南交界之际。在湖南农民运动的巨大鼓舞下,1927年2月,杨靖宇率领数万农民武装一举攻下确山县城,在城垣上飘起了农民协会的“犁头”大旗,成为和湖南秋收起义遥相呼应的中国著名的确山农民暴动。同年11月,杨靖宇担任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领导了刘店的武装暴动。
直到今天,河南人民还清楚地记得在确山县城东关大操场举行的农民协会“亮牌”大会上,年轻魁梧的马尚德身着粗布短衫,手持象征全权指挥的“七星剑”,发表讲话的情景。
写到这,我不禁要问,这位叱咤风云、家喻户晓的河南农民革命领袖何以隐遁不露,转身成为一位身经百战的抗日民族英雄?
有人说,这是当时党的秘密工作的需要;有人说,动乱的年月,紧张的生活,失去了人们交流以往的机会;有人还说,他是位不愿回首过去,多年与家人不通音信的义大情薄之人……
可我知道,在抗联最艰苦的年月,人们劝他离境前往苏联,他拒绝了;在敌人大规模“讨伐”被围的时候,人们劝他离队先走,他拒绝了;在最后的时刻,是他“逼着”几位带伤的战士安全转移,把死亡留给了自己……
他说:“没有根据地,就像没有家,我们是磐石,是人民子弟兵,在那里土生土长。
我们好比是灯芯,人民好比是油,我们不要做没有油的灯芯。”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没有哪个儿子比他更孝顺母亲,没有哪个丈夫比他更疼爱妻子。为了护佑刚刚出生的女儿,他给起名叫“躲儿”;他遇见山里老乡的小妞妞,总要多看上好几眼;他坐在炕头上,总要和白发婆婆多唠上一会儿。当他指挥部队把群众从敌人屠刀下解救出来的时候,几位老人跪在他的马前,他不安地从马上跌下来,上前躬身相扶,连说:百姓在上,就像是我的父母,万万不能这样……
有道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既然选择了为国献身,为民取义,把生养他思念他渴望他的家都舍掉了,还有什么必要去回望以往的辉煌?去陈述他本该做的一切?他永生不忘的该是,当年血气方刚的他曾不止一次登上民族英雄岳飞的“点将台”,仰望高天,凝神默诵“精忠报国”。在他心中,大忠就是大孝,大义就是大德!
(作者: 审核:庄飞)
关键词: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