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部 >> 宣传动态 >> 正文
淮海抗战英烈群雕(之三十一):壮烈淮海双“八二” 刘老、大胡两相辉
来源: 时间:2015年07月30日 11:05   点击数:

说起淮海地区的抗战历史,刘老庄战斗可以说是尽人皆知、声播海内外;但如果有人问起大胡庄战斗,那知道的人可就不多了。其实,这两次战斗,不仅都同样发生在新四军第3师与侵淮日军之间、两次战斗都同样是在敌众我寡的境况下双方经过异常惨烈的肉搏直至全连壮烈牺牲,而且这两场战斗,还有着更让人骇异的事情:其最终统计牺牲的人数,竟不可思议地惊人雷同,都是82人!

1941年3月底起,新四军3师8旅奉命在淮安(县)苏嘴地区集结,准备在5、6月份配合兄弟部队拔掉风谷村、西青沟的日伪据点。在奉命集结的部队里,24团1营是一支刚从皖东北地区调动过来归建的队伍,是4月下旬到达苏嘴地区的。根据团部命令,1营2连在新四军涟东大队的配合下,以茭陵乡为中心,在淮安北乡一带隐蔽,待机牵制和监视涟水、淮阴方向的日伪军动向。2连是该营的主力连队,下辖3个排,配有轻机枪两挺。每个战士除配备老套筒步枪外,还配备4颗手榴弹和一把刺刀。

此时侵占淮海地区的是日军精锐部队21师团。面对日趋严竣的敌我形势,21师团日军疯狂推行“蚕食”、“扫荡”等措施,到处寻找我主力部队作战,企图尽快摧毁我新四军的指挥机关和苏皖边区政府的各级民主政权。

根据营部命令,2连为确保我主力部队的侧翼安全,特地将15名年岁较大、有伤在身的战士留在靠近后方的位置,其余83名官兵在副营长巩殿坤和连长晋志云的带领下,轻装运动至最接近来敌的方向扼守。4月23日,3连驻进了茭陵乡大胡庄一带的村子里。

新四军在苏嘴地区的异动集结,引起了21师团的警觉。经过多方探测,驻涟城日军了解到在大胡庄位置驻有新四军主力部队,于是便在4月26日夜间对2连发动突袭。突袭队伍有日军200多人,伪军400多人,并携带步炮两门、重机枪4挺。

按照营部要求2连隐伏待命必须每天换一个防地,以防止日伪军和敌特偷袭。26日拂晓4点多钟,2连正在准备转移。文书高建国到1、2排驻地检查部队转移准备情况。走出连部不远,他借着微弱的晨光,发现庄外有许多人影在移动,便连忙寻机向首长报告。几乎是与此同时,村口哨兵也已发现敌情,并鸣枪示警。当天2连的连部设在村民胡其华的家里。连长、指导员得到敌情报告后,立即命令全连进入防御态势。

此时前来突袭的日伪军已经分兵多路,完成了对2连驻地大、小圩子两个自然村的切断与包围。听到村前传来枪声,日军指挥官料知村内已有准备,于是便命令火炮、机枪一齐向庄内射击,倾刻之间,原本宁静的小村,鸡飞犬吠,瓦砾横飞,陷入阵阵浓烟飞土之中。

眼见突袭日军的进攻火力异常凶猛,连长晋志云迅速指挥1、2排战士就地展开,利用院墙、猪圈和房屋作掩体阻击敌人。素有平原村庄作战经验的战士们,将相连民房的山墙打通,使之联成一个整体,以便机动作战。2连战士的英勇还击,使敌人的多次进攻均被击退。

进攻受阻的日军,集中轻重武器,继续向庄内狂轰,并不断向我2连阵地施放瓦斯与燃烧弹。为尽快解决战斗,日军又抱来柴草,从庄北头上风处点起火来,一时间火借风势,不大的小村庄刹时间浓烟滚滚、烈焰冲天、一片火海。

面对日军的轮番进攻,2连伤亡惨重,弹药也逐渐打光。二连指挥员们原本相信,在离大胡庄十几里路远的龚营村,驻有我24团2营,他们听到枪声后必定赶来增援。可让人始料未及的是,26日当天的风特别大,而2连这里又处在下风头,这边的枪炮声,2营主力那边根本就无法听到。一些战斗力不强的地方武装听到枪声后,也赶来增援,但却遭到日伪军的强力阻击,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被困在庄内的2连,眼见救兵无望,弹药又所剩无几,巩副营长命令各排:“坚守阵地,步枪上好刺刀,子弹尽量集中给机枪使用。”

战斗从凌晨4时进行到中午11时,庄外的日军眼见2连阵地枪声逐渐稀疏,便开始向庄内全面突击。2连官兵与日军展开了最后的拼杀。机枪手牺牲了,炊事班长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子弹打光了,战士们端起刺刀、抡起大刀与敌人肉搏;刺刀拼弯了,大刀砍折了,战士们用铁锹铲、用砖头砸、用牙齿咬;负伤的战士拼尽全身力气、死死抱住敌人一起往烈火里滚;有的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激烈战斗整整进行了7个小时,200多名日伪军在战斗中丧生。2连83名战士除小战士刘本诚负伤后被压在尸体下侥幸逃生外,其余82人全部壮烈牺牲。

大胡庄战斗,从发生时间上来看,比发生在1943年3月的刘老庄战斗还早了近两年。可为什么发生在之后的刘老庄战斗直至惊动了朱总司令并为之作出评价和赞扬,而之前发生的大胡庄战斗却一直默默无闻?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查阅了众多的党史、战史资料始终未获得确切的解释。直到后来笔者遇到了淮安地区的一位军史研究专家,从他那里才获得了比较可信的解释。原来在发生大胡庄战斗的当年,正是皖南事变后我新四军重新组建的关键时期,3师刚刚于2月份完成改编,而在大胡庄牺牲的2连,就是从皖东北奉命调来归编的部队。很显然,部队刚组建归编,就遭遇如此大的伤亡,这不仅令2师的领导无法接受,而且如果消息渲染出去,对整个淮海地区军民的抗战心理,也将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从这几个方面考虑,当时的各级领导就对这次战斗采取了低调处理的方法,众多军史记载也都是一笔而过。直到1981年,原新四军3师师长黄克诚大将对在北京参加会议的江苏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讲:“三师成建制被敌人‘吃’掉的两个连队都发生在江苏,其中一个连队的牺牲地大胡庄至今还没有一点纪念设施”,这才引起地方领导的重视,并最终于1986年在烈士殉难地建起了一座纪念碑。

时至今日,人们早已能用冷静的心态来看待过往的历史和人物了。我们应该坚信的是,无论这两次战斗她们的上头所笼罩的光环有多少不同,但她们都同样值得后人去景仰、去尊重,任何人只要他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牺牲,他们就同样是民族的英雄和脊梁!

大胡庄牺牲英烈永永垂不朽!

(作者:zry 审核:庄飞)

本文来源:文学院责任编辑:庄飞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