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部 >> 宣传动态 >> 正文
淮海抗战英烈群雕(之二十六):攻坚三打郑谭口 “模范据点”飞烟灭
来源: 时间:2015年07月30日 10:56   点击数:

1941年春起,淮海地区的抗战形势进入敌我双方犬牙交错、互有攻守的战略僵持阶段。淮海各县均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活动控制范围以中心城镇以外的乡村为主。而日伪则凭借占据县城及一些建在主要交通道口的据点,经常对我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郑潭口,就是日伪军设在涟东地区的一个重要据点。

郑谭口位于涟城东北30公里、大新集东南3公里处,地处一帆河、遏蛮河交叉的弯子里,西临涟(水)新(安镇)公路和盐河,西南、西北各与五港、新安镇想望,是日军控制盐河运输线,分割淮、盐两个抗日根据地联系的一颗举足轻重的“钉子”。盘据此地的伪军是孙礼陶挺进支队的4个中队,计800余人。据点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00余米。东以一帆河为屏障,南、西、北三面筑有一圏2米宽的夹壁墙,墙内可行人,墙外有射击孔,墙下建有地道与各炮楼相通,围墙外设有铁丝网、土圩、水濠、鹿砦四道防线。据点内筑有炮楼6座,4座建在角上,一座对着北门吊桥,中间一座大炮楼,总3层高12米,砖石砌就,墙厚达1米。由于据点建筑坚固牢靠、地形利用合理,因此被日伪军号称为“模范据点工事”。

为了拔掉这颗钉子,涟东县独立团对郑潭口据点进行过两次试探攻打,先后突破敌人的两道圩子,在吸引、调动日军出发增援的情况下,主动撤出战斗。这两次攻打,使我军对敌巢防御工事有了大体了解,同时也摸清了日军增援策应的基本规律,从而为后面的强攻准备了条件。

1941年9月20日,新四军3师8旅22团奉命强攻郑谭口。晚7时,强攻正式开始,3营9连负责进攻东南角炮楼。战士们用棉被胎蒙在木方桌上制成“土坦克”在前开路,张天云团长深入9连阵地,指挥机枪封锁敌人的火力点,同时挑选突击战士用成捆的手榴弹将炮楼炸毁,楼内40余顽抗之敌全被歼灭,9连亦付出了伤亡近半的代价。攻击东北角炮楼的是2营6连,战斗打得也十分惨烈,营教导员尹培良率6连战士先后对敌发起了7次冲锋,杀敌80余人,始拿下东北角炮楼。晚10时,师参谋长彭雄与团领导研究决定,动用预备队消灭南、西两面夹墙内的敌军。经过一番激烈的肉搏战,至凌晨4时,据点四围的炮楼、夹墙全被攻克,部队逼近敌指挥部所在的中心炮楼,形成对敌四面合围之势。

攻击部队向敌发起喊话攻势,但据守之敌依仗炮楼坚固拒不投降。21日破晓时分,部队开始发动攻击,但由于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数次攻击都被压了下去,牺牲20余人,副团长董世民及战士30余人负伤,攻击被迫停顿了下来。

此时,涟城方向300名日伪军火速前来增援,援敌行至大陈庄外,被早就等候在那里的1营迎头痛击。急于驰援的日军分兵两路,汇合大新集方向的援军从前、后嵇锅甑向郑潭口迂回,同样被22团特务营和涟东独立团击退。郑潭口炮楼内的伪军,听到西北方向传来援军枪声,有30余人挖洞逃出炮楼,但都被8连和12连歼灭在圩外的水濠里。

部队对中心炮楼的围攻仍在继续,此时战斗已经持续了12个多小时。早饭时分,3师师长黄克诚打来电话了解战况,在得知围攻中心炮楼遇阻后,当即决定调拨1门山炮、两门迫击炮支援22团。下午1时,攻击部队在炮火和轻重机枪的掩护下,用云梯爬上楼顶,朝枪眼里塞手榴弹,致使守楼伪军开始全面动摇。下午3时,除一大队队长王士珍开枪自杀外,包括二大队队长徐庆同在内,全部被捉或缴械投降。至此,战斗全部结束,中心楼顶被我奋勇战士插上了红旗。

郑潭口战斗震慑了日伪顽军,使原先分割的淮、盐根据地连成一片。此役计毙、伤伪军300余人,俘虏伪军510余人,缴获重机枪4挺,步枪800余支,手枪30余支,救出被关押群众100余人。伪军支队长孙礼陶逃跑,不久惊吓而死,伪军大队长徐庆同在范荡被公审枪决。

战斗中,我新四军3师22团亦伤亡达200余人,他们的英名,与这次战斗一起,已经被永远地载入史册。

(作者:zry 审核:庄飞)

本文来源:文学院责任编辑:庄飞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