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每当《义勇军进行曲》那铿锵旋律响起,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血脉贲张。在那个抗日救亡的时代,歌声传导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中国大地上,在隆隆炮火中,凝聚起万众一心。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当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回答为什么采用这首歌为国歌时,用了个简洁的说法: “《义勇军进行曲》是十余年来在中国广大人民的斗争中最流行的歌曲。” 今天的人们未必知道,国歌曾是中国大地上最流行的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1935年出品的抗日题材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聂耳主动请缨为主题歌谱曲,苏联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莫夫为歌曲配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的主题曲一露面就引起震动。此后,主题歌影响力更远超电影。“史料证明,至少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义勇军进行曲》就已全面流行”,南京市方志办抗战史研究者胡卓然说。
《新华日报》首任采访部主任、著名报人陆诒之子陆良年向记者展示的多份《新华日报》,记录了这些依旧带着温度的历史:
1938年2月20日,陆诒和伤愈的士兵同车回信阳前线,士兵们就在唱这首歌:“他们拔直了喉咙,以宏大的嗓音,唱《五月的鲜花》《义勇军进行曲》等救亡歌曲。问他们从何处学会的?都说是在医院时学生们教会他们的。”
《义勇军进行曲》以简洁而极具号召力的歌词,以大调式1、3、5三个无比坚定的主音贯穿始终,铿锵有力的节奏,每个音符都稳、准、狠地敲击着国人的心脏,共振着血热的脉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1939年,著名音乐家李抱忱受政府委托编辑英文版《中国抗战歌曲集》,歌集中说到《义勇军进行曲》:“这激动人心的‘痛苦和愤怒的呐喊’像大火席卷全国,现在仍然是中国最流行的抗战歌曲。”
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纽约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当时盟国舆论中,《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了中国抗战最强音。二战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也当然在列。
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共产党领导的左翼音乐团体及音乐人以空前热情投入音乐创作。音乐史上,1931-1937年间的抗战歌曲被称为“救亡派”,旨在唤醒民族斗志。随着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歌曲内容从控诉日军暴行、泣歌家乡沦陷到鼓舞抗战士气等越来越丰富。冼星海毫无疑问是其中的创作巨擘。
冼星海之女冼妮娜在杭州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父亲于1937年10月3日到了当时的抗战中心武汉,在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他以强烈的爱国热情组织了大量救亡歌咏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教授抗日歌曲。
1938年9月,冼星海夫妇接到延安鲁艺全体师生的邀请电报。与此同时,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也来到延安。途中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光未然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听后灵感迸发。冼妮娜形容父亲“三分钟一曲,五分钟一歌”,六天六夜,病中的冼星海完成了巨作《黄河大合唱》的作曲,那一天是1939年3月31日。光未然目睹的华北抗战的悲壮,化作了冼星海笔端的黄河怒吼。
5月11日,鲁艺建院一周年,毛泽东和许多中央领导同志观看首演。“把主席给高兴的,连说三声好,把手举到头上鼓掌,非常兴奋。”冼妮娜说。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重温熟悉的歌词,依旧有风雨大至之感,冼妮娜说:“歌为心声,唱了就有力气,保卫家乡的豪情油然而生!”
《黄河大合唱》很快从鲁艺传遍抗日根据地、传遍了全中国。后来宋庆龄亲笔题词赠送乐谱给加拿大多伦多玛希音乐厅,1949年联合国成立时,《黄河颂》也被保罗·罗伯逊用英语唱响。
抗日心声不分党派阶层
丰子恺曾说:抗战以来,文艺中最勇猛前进的,就是音乐。
黄自1931年创作的《抗敌歌》被认为是第一首抗战歌曲,现今仍是大陆音乐院校教学曲目,台湾某些影视作品中也以此为配乐。作曲家任光稍晚创作了同名歌曲,也流行于大江南北。据文艺研究者王军学介绍,这首歌1934年用于电影《空谷兰》末尾,“是部描写小女子情感的影片,相当于琼瑶片,居然也有抗战插曲,民族危亡到了何等地步。”
从《松花江上》到《怒吼吧!珠江》,从《歌唱二小放牛郎》到《黄河大合唱》,从《毕业歌》到《救国军歌》,抗战歌曲里有中国每个地理坐标、每个年龄阶层。“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大家也都爱唱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
国军将领孙立人的老部下李云龙曾回忆道,国内慰问的文艺团体到印度密支那慰问远征军时排演了《八路军进行曲》,孙立人听了特别喜欢“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就让新一军军中教唱。
好歌不分党派阶层。1937年南京沦陷前半个月,凯丰作词、吕骥作曲的《保卫南京》在延安问世:“我们的首都,正在危急中,同胞们,快快动员起来,武装起来,保卫南京!实现全面的抗战,全民族的抗战!”胡卓然表示,词作者凯丰时任中宣部长,是中共杰出的理论宣传家,曲作者吕骥是第一个到延安的专业音乐家。两人远在延安,却联手创作这首歌,不仅显示中共关注前线局势,同时承认南京是首都,表现出了捐弃前嫌、号召全民族抗战、共赴国难的统一战线精神。
桂林抗日牺牲的国军131师师长阚维雍之子阚培桐,多年来从各方收集整理了3621首抗战歌曲,编成《救亡之声》一书,这是目前已知收录抗战歌曲最多的书籍。翻阅此书,作品作者涵盖众多文人、学者、将军、政治家:胡适、刘半农、闻一多、叶圣陶、赵元任、艾青、邓拓、丰子恺、贺敬之、老舍、阳翰笙、白崇禧、陈毅、陈立夫、冯玉祥、何香凝、杨靖宇、于右任,当然也少不了田汉、聂耳、冼星海……
抗战炮火中,不同党派、阶层凝聚起了同一个的旋律:救亡之声!
(作者:陈月飞 王晓映 审核:庄飞)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