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记者采访新生郑玉婷摄
今晨的淮师校园涌进了一张张新鲜的面孔,来来往往忙碌的正是大一的新生和家长们,他们背着书包伴着拖着行李的父母走在即将独立生活四年的校园里。而今天,我采访的问题是:“95后”,你想家吗?
大家的回答可分为两类:
想家的同学们:
传媒学院大一新生葛梦玲同学是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学校报名的,虽然是淮安本地人,但是梦玲妈妈两手都拎着准备好的生活用品,零零碎碎的嘱托里满是对女儿的不舍得和担心。在被询问道“你想家吗?”的问题时,葛梦玲同学回答:“当然会想家,因为初中和高中每天都是’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生活因妈妈的打理而井井有条,所以我对妈妈很是依赖,跟妈妈的感情也是真的很好。但是来到大学离开妈妈的话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了,一下子会不适应吧,会很想家很像妈妈的。当然啦我家在淮安,回家很方便,想家的时候就回去看看。”
历史学院专转本的大一新生孙书文是我在采访中的一个意外发现,我在采访结束的路上看见她和她的家人们拖着几个笨重的行李在路边很急切地打电话,上前询问才得知是不知道报名点在哪里。在陪他们等待历史学院负责人来接待的时候了解到她是山东人,孙书文跟我说:“我是专转本考到这里来的,之前在南京职业旅游学院上学。这次是家人陪着我来报名的,我们前天就来淮安了,在这里玩了一天,看这个是我的小侄子,今年刚上小学,也从山东陪着我来了。”说着指了指旁边在活蹦乱跳的小男孩。在被问到我的问题时,孙书文说道:“真的很舍不得家里的父母和爷爷奶奶,虽然一直在外地上学,但每次离家总是舍不得的。也正因为在外地上学,在家的时间比较少,所以更加恋家。”一旁的孙妈妈一直沉默不语,但是满是担心的泪眼还是告诉我们她对女儿的不舍。
为什么想家?温室里的95后花朵们离开了家人的庇护,来到了大学校园里,部分同学尽管有着对新学校的期待和兴奋,但更多的还是对家的不舍得。
不想家的同学们:
生命科学学院的大一新生孙一帆在接受采访时回答:“不太想家。我从泰州来,从小上的学校都是全封闭的学校,从小就学会了独立,所以说到想家更多的是对学校集体生活的期待吧。想家的时候就回去看看,一个月回家一次就好了。而且在家里很多时候都是被父母唠叨,离开家之后多自由啊。”
另外两位生命科学学院的新生伍浩然和蔡兆秀跟我说:“我们俩是初中的同班同学,两人从小住校,从小就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想家也会想,不过大了总要离开家自己生活的。相比较想家而言,我们更期待接下来的集体生活。”
为什么不想家?“95后”是一群敢于追求梦想积极向上的活力素,他们追求自由,从小父母呵护关怀备至,当然各种约束和限制也是存在,离开家上大学正是他们自由生活的一个契机。
有的人想家是一种成长的习惯,有的人想家时一种对父母无意识的依恋,在我们的采访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多数“95后”们对家的观念比较淡,他们对于离开家的生活更多的是期待和激动,当然,这样也是一个培养他们独立能力的方法。也相信在不久的以后,他们会重新审视家的概念,他们对家的思念和父母的感谢和思念也会慢慢渗透出来。
(作者:刘静璇 审核:网络)
关键词: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