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新闻网10月29日电(记者薛一凡)为了落实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近日,文学院邀请了该院最年轻的教授陈树萍博士走进“名师讲堂”。陈老师在B1-318教室为文学院师生开设了一堂公开课——“《伤逝》:为了忘却的纪念”。课后,全体老师就公开课开展了热烈的教学研讨活动。
新学期,最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于2013年新生年级全面启用。文学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较之旧方案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课程设置有所调整,原有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原有的“现当代文学”课程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分离之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与作品鉴赏能力,使学生更能适应中学课堂教学,以免学生流于文学史的概念掌握,而缺少实际操作分析能力。虽然原有的文学史类课程已包含作品选之讲解与欣赏,但作品选一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如何避免与文学史课程知识重复?如何避免作品选课程流于简单的赏析?如何在作品分析中嵌入学术前沿信息?这些问题都令人迷茫,开设公开课进行研讨切磋成为当务之急。
研讨会上,现当代文学教研组的老师们率先发言,他们结合自己的上课经验,以陈老师的公开课为例,对如何上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各抒己见。通过研讨,大家取得了一些共识:一是深厚的学养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拥有丰富的阅读,独立的思考,对学科前沿的把握,任课老师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二是独具匠心的问题设计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抓手;三是延伸阅读书目的精心设计是调动学生课后阅读兴趣的保证;四是课后作业的巧妙设计可以引领学生到达另一个文学与人生世界。胡建教授、盖生教授、焦亚东教授、江建副教授等都站在各自的专业层面提出独到的见解与良好的期望。他们认为任何作品的解读都是个人性的阅读,老师应该将文本讲活,讲出个性,同时,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接受对象的接受水平与接受能力。
通过研讨,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组的年轻老师对如何上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具有了明确的认识与清晰的目标。这次“名师讲堂”与研讨活动是继2012年“名师讲堂”第二讲之后的又一次研讨,是文学院狠抓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次有益实践。文学院副院长许芳红表示以后每年文学院都会组织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我们相信经过长期不懈的示范与研讨,文学院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必将有显著的提高,文学院也必将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图为文学院“名师讲堂”活动。记者薛一凡摄
图为文学院“名师讲堂”活动。记者薛一凡摄
(作者:薛一凡 审核:许芳红)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孙辉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