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新闻网4月28日电(记者 刘文欣 何甜甜)典籍活化开新境,文脉悠悠启新程。为深入开展大运河文化研究,进一步挖掘学校馆藏古籍的文献价值,4月23日,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与图书馆联合举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区域文献整理研讨会。图书馆馆长尹达、文学院院长许芳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晓苏出席活动并讲话,历史学院、学报编辑部、图书馆、文学院等教师代表参会,文学院院长助理杜运威主持。
图为研讨会现场。记者 文轩 摄
尹达系统梳理了学校图书馆特藏室两万余册古籍的收藏源流,强调古籍资源应深度融入课程建设与社科普及工作。针对陈慎侗家族捐赠古籍的开发,他提出四步规划:一是以古籍修复技艺传承工匠精神;二是结合数字人文学科建设,构建凸显淮安地域特色的通用知识模型;三是联动淮安文旅产业,打造传统文化活动品牌;四是建立人文资源数据库,精准服务地方文化发展需求。
许芳红从三方面阐述会议意义:一是响应教育部“有组织科研”号召,构建地方特色科研话语体系;二是立足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平台,优化学科建设路径;三是整合图书馆文献资源,强化学术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她指出,古籍研究需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文献学、历史学、文学多维度融合,凝聚团队合力产出标志性成果。
刘晓苏结合学校学报发展现状,肯定增设“淮安地域文献整理与研究”专栏的学术价值。他表示,学报已形成西游记文化、淮扬菜文化、大运河文化等研究特色,未来将依托学校新发掘的地域性古籍资源,协同专家学者打造专栏品牌,持续扩大学报影响力。
研讨环节,图书馆副馆长陈慧鹏详解陈慎侗捐赠古籍的收藏脉络,古籍部负责人侯富芳阐释馆藏珍本的研究现状与价值;历史学院教授吴士勇聚焦地方历史类古籍的整理意义,文学院杜运威剖析地方诗文集古籍的学术潜力,张强探讨数字化时代古籍整理新路径。与会学者还共同研阅丁晏、潘德舆、阎若璩、陈慎侗等名家手稿,现场研讨热烈。
本次研讨会通过多学科交叉对话,为加速学校古籍整理与数字化进程、深化学科内涵建设注入新动能,将进一步助推学校在大运河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