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新闻网7月16日电(记者潘架丹 顾伊荻 闫如玉 张泽曦)为贯彻落实“从教为农 一专多能”的教育理念,增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和青年使命感,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槐青”实践团走访贵州、湖南、江苏等地,开展“寻访最美乡村教师”、关爱留守儿童和渔民子弟等一系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心系梦想 薪火相传
“谢谢你们,这些天我们真的很开心,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学过的,我以后也要像你们一样去支教。”这是去年小槐青朱凌璇离开湖南湘西自治州保靖县马福村时,一个学生送给她的贺卡上的一句话。据悉,朱凌璇已经坚持义务支教马福村三年,每年的暑假她都来到大山里给少数民族的孩子们上课,她说:“支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让我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觉。”7月15日她又踏上了那班熟悉的火车。今年暑假,教科院“槐青”实践团以小分队形式前往贵州、湖南、江苏等地开展义务支教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以“从教为农”为宗旨,依托专业素养,在祖国的大山、田野间践行着梦想。小槐青吕品去年在贵州兴义市威舍镇义务支教了近一个月,垫着干草垛,再铺张席子就是睡觉的床;一间教室、一个黑板、几张桌子、十几个大山的孩子,给他们讲大山外面的世界,教他们书法、绘画、唱歌……这样的经历是吕品最开心的岁月,回来后她和“槐青”志愿者们分享自己的感悟,触动了很多小槐青。今年暑假作为槐青一员的李薇也来到了贵州巧马镇,开启属于自己的支教岁月;江宇辰、田雪等其他小槐青则自发组队报名学校的贵州支教社会实践活动,只为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去一个不一样的快乐暑假。
图为小槐青在给贵州威舍镇的小学生上课。记者吕品摄
图为小槐青在和湖南马福村的小学生做游戏。记者朱凌璇摄
以身立教 以爱育人
教科院“槐青”志愿者7月7日、8日分别寻访了赵集镇渔民子弟小学和盱眙县希望小学的张国凡、接兴国两位优秀乡村教师和校友。在听到张国凡平淡讲述当初从湖中教学,到拆家办学,再到离湖上岸的十余年办学历程时,志愿者们深受触动,真切感受到了何为以身立教、从教为农。小槐青黄馨漪感触道:“张校长的事迹深深触动了我,我希望我以后也能成为像他一样优秀的乡村教师,去最一线的乡村小学,给那里的孩子带去知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盱眙县希望小学老师、“中国好人”接兴国的座右铭,十几年来他承担着“留守儿童之家”的辅导员工作,与一群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吃住在一起,给予孩子们无私的关爱,很多孩子都亲切地叫他“爸爸”。志愿者们早已耳闻接兴国的事迹,在见到他本人后,纷纷激动地围着接兴国,专心地听他叙述一个又一个关于爱的教育故事,体会与思考作为师范生该如何以爱育人,加强自身师德。
图为小槐青采访张国凡。记者吕品摄
图为小槐青在听接兴国讲爱的教育故事。记者戴云摄
筑梦乡村 助学成长
在泥泞小道、斑驳墙壁前的方寸之地上,一场小型文艺演出在孩童的欢笑声中开始。这场演出小槐青们用心策划、充分发挥专业特色、编排了月余之久,只为给乡村留守儿童、渔民子弟带去梦想与快乐。在跟着志愿者朗读平平仄仄的唐诗宋词中,孩子们领悟了古代文学的语言魅力;通过新颖的微课形式,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志愿者讲述周总理传奇的一生,感受恩来精神的伟大,一位渔民家的孩子说道:“我也要向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葫芦丝与口风琴的合奏教学让从未接触过艺术的孩子们亲自演奏乐器,感受到音符的魅力;志愿者们更是将国粹——脸谱带入乡村,邀请孩子们共同创作,丰富的想象、淳朴的笑脸、童真的作品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志愿者。“槐青”志愿者依托专业知识,结合夏季多汛期和留守儿童实际情况,特地给孩子们安排了一堂安全教育课,心理专业志愿者现场演示心肺复苏并一对一实践教学,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急救知识。课堂之余,一场趣味运动会正等着孩子们的加入,两人三足、萝卜蹲、爱的抱抱等一系列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到运动的欢乐和小组协作的重要性。
图为小槐青在给渔民子弟讲恩来故事。记者戴云摄
图为小朋友在展示自己的脸谱作品。记者戴云摄
图为小槐青教学生心肺复苏。记者戴云摄
图为趣味运动会。记者张舒婷摄
教科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充满着爱与梦想,薪火相传,“槐青”志愿服务团队至今已开展五期寻访最美乡村教师、数十次关爱留守儿童和渔民子弟活动,一批又一批的小槐青们参与进来,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播到大山的那头,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爱;同时教科院师范生在一次次的深入基础教育一线中得到专业能力、师德师风上的加强,在实践中真正明白“从教为农”的内涵。
(作者:潘架丹 顾伊荻 闫如玉 张泽曦 审核:戴云)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潘架丹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