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新闻网9月28日电(通讯员 赵梦娇 严永芹)7月1日,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21年心理援助服务行动队组织了线上及线下共同的实践活动,设计并建立线上的网站服务,以及咨询、催眠、沙盘、绘画等线下的干预手段,旨在帮助大学生及其他具有心理疑问的人进行积极的心理重建。
一、响应和直面心理服务的社会刚需
中国迅速崛起,国民生产总值飞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却与人民心理健康水平脱节。疫情常态化下的社会变革冲击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种种矛盾和心理冲突突出地从学生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敏感而热切的心灵承受着社会焦虑引发的教育内卷和竞争的压力。内心的世界,需要呵护与滋养;努力奔跑的人生,需要陪伴与珍视。心理健康与温暖的支持,是人一生幸福的基石。而幸福的心灵需要在良好环境的生态心理场域中进行培养和孕育。
在我国,一方面是国民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服务进展缓慢。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无论是在便利性还是满意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心理服务存在资源短缺、心理服务方式单一等问题,心理健康服务远远滞后于社会需求。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日益迫切。
社会快速发展对心理服务的现实需求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如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此,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正在实施中,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化、普惠化。
为了响应和尝试践行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继续规范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的号召,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援助服务行动队”于今年暑假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名为“疫情下心理援助服务探究”的实践活动项目。
二、在疫情常态化中应需而起的心理援助队
1、疫情中的学生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中华大地,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一年来,疫情反复,病毒变异,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针对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工作要求,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
对于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的青年学生而言,这场疫情不仅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更是一段包含人间大爱的集体记忆、一场升华家国情怀的互动仪式。疫情对社会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教育培养的是能够顺应大势托起未来的人才。中国正在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时期,自主创新的历史使命,在热切地召唤着大批更具自信心、成长性和创造力的时代新人。在反复多变的疫情状况下,青年学生怎样回应时代的需求和历史的召唤?经历怎样的心理建设?
2、问卷调查
为此,实践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086份,调查内容涉及青年学生的手机使用、语言认知、述情障碍、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
调查发现,手机依赖大学生在述情障碍、心理弹性、应对方式间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手机依赖、述情障碍、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存在人口统计学差异。大学生述情障碍、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手机依赖存在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前三者得分能预测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
3、访谈+心理援助
随后实践团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对其中愿意进一步参加研究的青年学生进行了结构化访谈。访谈的内容包括假期在家的抗疫行动、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五个方面,采取网上连线的方式与青年学生进行沟通,见图5-9。在每周汇报中不断总结访谈优点,反思不足,形成一份较完备的访谈方案和流程。
在调查、访谈和心理援助中,实践团成员们深深地感到,现实的焦虑和未来的迷茫,心理的冲击和情感的疼痛,自是生命成长中的必然经历。只有读懂了生命中的尊重和敬畏,感悟了人际间的共情和感恩,增进了对生活更多的理解和热爱、对社会更多的责任和关怀,也就会拥有更多的自信、坚强和从容,就会更容易从失望、惶惑的情绪缠绕中,从彷徨、沉沦的成长困境中挣脱出来,实现精神的疗救和心灵的升华,成就一个更成熟更优秀的自己。
4、双向奔赴的成长
实践团有效地帮助了愿意进一步敞开心扉的青年学生厘清认识、宣泄情绪和挖掘资源。同时访谈+心理援助也促使了实践团成员将自身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努力改进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不断开拓进取。实践调研活动历经设计问卷、预调查、问卷宣传发放、数据分析总结、细化访谈提纲、汇报总结、撰写调研报告等环节。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一次次修改稿件,一次次重新拟定方案,迎难而上,细化调研内容,完善调研细节,力求不断提高专业心理服务的质量。
三、基于情感标识效应的专业心理援助
科技推动传统的宗亲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智能化发展,加速了现代人理性智能 和情绪感受的对立。对此的平衡机制可能也在运作之中。如近年来,情绪尤其是 消极情绪的语言表达调节作用即情感标识效应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研究发现,情感标识可以有效地帮助恐惧症、物质成瘾、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恐惧症、公众演讲焦虑及自闭症等减弱负性情绪并改善其症状。与人们的常识相反,诸多情感标注研究发现,与回避情绪刺激(如识别和命名他人性别)相比,人们在识别和命名负性情绪时个体的负性情绪减弱了(岳鹏飞,杜婉婉,白学军等,2015,2016;白学军,岳鹏飞,2013),即适当地表达情绪能够减弱个体的消极情绪。
鉴于问卷调查中发现部分述情障碍的学生,难以识别情绪、难以在躯体感觉和情绪之间做出区分、难以向他人描述情感,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10%-15%,被视为“现代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践团根据一篇国外文献(Effectiveness of an hypnotic imagery intervention on reducing alexithymia,March 2008,Contemporary Hypnosis 25(1):1 - 13)的操作流程和情感标识效应,在催眠状态下讲述经认知改组的童话,引出和叙述被试内心的感受,通过委婉的方式,使得其情绪感受得到语言的梳理。实践团证实了该外国文献的科学性和情感标识处理情绪的有效性。
四、借助互联网+延展心理援助服务
在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和有需求用户线上访谈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实践团着手进行网站建设,建立个体的线上和线下心理援助服务,即建立“互联网+”心理援助服务,有相关需要的用户,例如:想要更加充分地了解和认识自我的人;遇到了重要的选择但又感到迷惘的人;饱受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冲突而不知如何解决的人;被童年创伤折磨的人等,可以利用该网站在线上点击需要的心理服务。
实践团以情绪为切入点,为有相关需要的用户提供不同的音乐和故事,用户可以自行选择与自身需求相吻合的音乐和故事进行自我疗愈。音乐感染力很强,合适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个体人格。(马前锋. (2008). 音由心生 乐者药也. (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人产生的效用也不同。
一些庄严的旋律给人一种丰富的想象,而悠扬的曲子能让人安静,轻快抒情的曲子让人身心愉悦。音乐会让人感到身心轻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出人们的热情,舒缓心情压力,缓解焦虑、抑郁、沮丧、紧张等负性情绪。而故事可以让人们看到自己内心的矛盾,暂时从身边僵硬的现实中解脱出来,并通过对故事的联想,最终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法门。
用户也可以预约线下的心理干预。实践团会为相关用户提供更深层的故事、音乐疗愈以及绘画、沙盘、咨询、催眠等干预手段,(见图10-25)。
该心理援助服务模式,不但可以降低心理咨询成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心理自助,进一步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同时又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智能化技术引入目前的心理服务产业,是解决目前我国心理服务资源短缺、心理咨询服务方式单一等问题的必然选择。
图为文中提到的调查问卷
图为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情况
图为团队成员与述情障碍人进行的访谈
图为团队成员设计的述情宝APP的音乐疏导部分
图为团队成员设计的述情宝APP网站的登录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