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新闻网7月11日电(记者 郑玉婷 翟艳宇)7月10号清晨,天淅沥着小雨,绿色方舟团队的小队员们早早的准备好了今天采集样品的用品:取样瓶、铲子、标签和烧杯等,整装出发,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实践锻炼。生科院“绿色方舟”暑期社会实践团,依托生物技术助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志愿者来到涟水方圩村田间地头采取土壤样本和检测水质,为当地现代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谁动了我的水稻?——让您放心
首先,团队驱车来到一片嫩绿的水稻田。刘廷武老师亲自指导示范采集土壤样品,“农作物主要是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土壤中能直接或经转化后被植物根系吸收的矿质营养成分。包括氮、磷、钾、钙、镁等十几种元素,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大气降水、坡渗水和地下水。在耕作土壤中,还来源于施肥和灌溉。要将表层下十几公分的土壤取出,去掉秸秆草根等杂志,筛成均匀颗粒再装袋。”
“你们在干什么?”一个高亢略带愤怒的声音打破了田间的宁静,“我们是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老师和学生,组成‘科技支农团队’通过对石湖镇当地水质、土质的采样检测,选择当地农作物最适生长模式,提高当地经济,您放心吧!”原来是土地的主人误会我们糟蹋稻田,听了陈进的一番话后,阿姨稍稍展眉,“可是你们把我的秧苗都踩坏掉了!”徐建明教授为农妇做了专业解释。
图为徐建明教授、李师默老师查看田间农药。记者席星驰摄
图为李师默老师带领学生取土样。记者郑玉婷摄
图为李师默老师与农妇解说秧苗。记者 席星驰 摄
请照顾好我的玉米——提高产量
雨停了,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了石湖镇殷圩组的一片玉米地。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差异和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玉米栽培模式千差万别,如有春玉米一年一熟、春玉米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玉米套种等多种模式,从种植方式上也千差万别,如套种、平作、垄作等,殷圩组的玉米种植模式较单一,多为夏玉米一年一熟、间隔种植。队员们通过“S”形取样法取样。
路过的老乡们看到“科技支农”的旗子后也都纷纷前来询问,“要想作物长得好,要从环境控制、农药使用、疾病预防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以达到作物产量高,产品安全、优质的目的。”徐建明老师一一为老乡们解答疑问并对石湖镇的田间地头的土地都被用来种植金针菜、黄豆和红薯等小型作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做法作出了肯定。为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当地作物种植问题,队员们对老乡问们做了问卷调查。
图为刘廷武老师与同学们测定土壤含量。记者郑玉婷摄
图为徐建明教授为农民解疑答惑。记者郑玉婷摄
让我看看这里的水质——认真检测
水稻、玉米的种植都离不开水,水的质量检测与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特性及其组成的状况有关,如pH、溶氧量、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含量和细菌、微生物等。水质地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张迹老师开展了水质调研,选取殷圩组和租田租的两条相距较远的灌溉河流为取水点。张迹老师展开“手把手”教学,边做边讲解,当场测定了pH、溶氧量和温度,做好记录后,取样带回实验室。
图为张迹老师带领同学测水中溶氧值。记者郑玉婷摄
期间,淮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朱汉清、涟水县县长一行来到田间地头。朱汉清走到志愿者身旁详细询问检测情况,并和当地群众进行了亲切交流,询问农业生产情况等。在方圩村村部举行了淮阴师范学院和涟水县科技帮扶暨团建共建签约仪式。朱汉清简要介绍了学校办学发展的历程,以及近年来学校取得的成绩,目前学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希望今后在原有良好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搭建更好的桥梁,使合作渠道更为畅通,合作更深入。并寄语志愿者把握机会,积极将专业所学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朱书记强调:“三下乡不是‘搞样子,装模子’活动,每一个团队代表的都是淮阴师范学院,我们要在这里感谢每一个辛苦的队员。‘科技支农团’的目的是结合专业知识与先进技术,给当地作物进行改良优化,提高经济效益。希望大家认真负责,把技术落到实处,给农户带来更多收益!”
图为朱汉清书记与农户交流。记者郑玉婷摄
(作者:郑玉婷 翟艳宇 席星驰 审核:陈进)
关键词: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